缀玉连珠 万水千山皆入书

作者: 绿水流长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22:36 被阅读0次

      一一简评郭芝华、刘志芳的文学作品

                      高保民

          刚刚得到消息,郭芝华老师又出新书了,是《老郭游记第三集》,刘志芳老师的作品《又见杏儿黄》也结集出版了,这是今年盂县文坛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还未来得及向两位好友当面祝贺,并求赐新书,就接到新任县文联主席李彦清及县作协杨志忠主席,薛志华秘书长的通知,说文联、作协要召开两位老师的作品研讨会,嘱我在研讨会上说几句,因为时间仓促,尚未拜读新书,真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好在得悉他们新书收集的作品大多都是近几年在纸媒与网络上发表过的,所以,有不少我已读过了,该不算无的放矢吧。

          现在就近年拜读两位老师发表的作品后早已产生的一些心理感受,再结合与两位老师一些交往的经历,简单地说几句,算是完成任务。

        在此,请允许我先向两位老师结集出版新书,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至以诚挚的祝福!

          应该说,我认识郭芝华老师的文字要先于认识郭芝华老师本人,因为喜欢读书,且对本地文化有浓厚兴趣,所以地方文献资料就在如家门口及身前现实存在的建筑一样,日日都在眼边根本忽略不掉,郭老师是1995年版和2011年版《盂县志》的两任主编,这两套《盂县志》,可以说是我阅读了解家乡乡土文化须臾不可离常读常新的工具书,它的作用犹如小学生手里的《新华字典》不懂不会的一翻就能有所收获。县志作为本地文化的百科全书,两组编委员成员和编辑人员加起来远远超过百人,说实话,到现在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主编郭芝华这三个字,我并非有意无视其他编辑老师心血的结晶和他们的名字,一本厚厚的《盂县志》,我如果说,我没记住主编是谁而记住了其他编辑,这显然是骗人。所以说,我对郭芝华三字仰慕已久,是实实在在的。后来,由于也喜欢写一点东西,开始参加县文联和作协举办的采风活动,也就自然而然接触认识了郭老师。我发现,郭老师不属于那种喜欢高谈阔论的人,无论到那里,他留给我的印象就是听的多,看的多,说的少,一只相机常年挂在胸前,喜欢随时随地拍摄。喜欢写东西的人,大概都有一个毛病,对某人某事感兴趣了,总想更深一点了解该人该事,郭老师话不多文字却不少,别人是出口成章他却是出手成章,他所到过的地方,不论县内县外或者天南海北,他留下的足迹也许转瞬就看不到一点的痕迹了,但相信他留下的文字却熠熠生辉,鲜活如昨,应该千年之后也一样地丰满传神,篇篇都有不朽的存在之价值。更深一次交往是郭老师主编《古镇牛村》一书,他约我写一篇关于古镇牛村的散文并限了字数,文章写起后,他不厌其烦,要求我修改了五次,尤其对涉及史实部分的文字,要求精准把握,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也要求精准斟酌。《古镇牛村》如我之作者应该多达近百人,郭老师为编好一本书,曾经付出多少心血,一点也不难想象。

          郭老师三本游记合起来达洋洋百十万文字,盂县有五百多个村庄,仅县内的景点他就写了近百篇文字,其间虽有一个地方写了两三次的作品,但由于写作的时间与关注的角度不同,两篇文字结合起来一读更有立体感,绝无一处雷同。其余省内、省外、国外的游记作品更是让人大饱眼福,现下,同行喻郭老师为盂县现代徐霞客,我看也绝非为溢美之词。

          郭老师行文踏实,用笔严谨,大部分景点都力求用文字准确再现于读者眼前,极少附会个人判断,以影响别人的分析,这应该与他常年浸润于文史学界的工作经历有关吧,写志重于客观再现,不同于写史件件有评。游记亦然,景观就是那样,高、矮、瘦胖自成一体存于世间,各人观感不同,各有所爱也就十分正常。拿他每篇文章的题目来看,乍一看似觉平淡,深一读方见入骨三分,篇篇不同,全部汇总起来再看,好像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个个特色极为鲜明。品读他任何一篇文章都不由感叹他心细如发的细微观察,恰如其分的白描手法将深厚的文学历史底蕴从始至终跃然于纸,这是十分可贵的,每读过他一篇文字都有获益匪浅的感觉。

          郭老师已退休多年,我们微信加了好友已经很几年,从他分享朋友圈的文章即可知道爱好广泛,博览成癖,《老郭游记第三集》马上就可以一饱眼福了,这是他勤于耕耘的心血结晶,我相信收录于书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道道精美佳肴,相信会有更多读者喜欢上他的作品的,祝郭老师越活越健康,继续为盂县文坛做出贡献!

        《又见杏儿黄》应该是刘志芳老师首部结集出版的作品吧,这本书和《又见杏儿黄》这篇文章虽然我目前还未拜读,但知道刘老师在集子里收集了她创作的诸多篇目有:小说、散文、游记、杂文、随感、书信等等,遗憾的是这本集子未收入她的诗歌,我不免有些惋惜,也许,这本书已经太厚了吧,沉甸甸的;也许,她要省下她的诗来,目得是放长线,钓我们的味口。

          《又见杏儿黄》仅品篇目即让人浮想联翩,可知刘老师是一位感情细腻的知性女子,刘老师的文章我已拜读过不少,在省、市、县的书报中她的名字不经意就会出现,与我来说,无论在那里何时遇见她的文字都有一份小小的惊喜让人心神愉悦。像她给候宏亮老师出版的书籍写的序言,给诗人沙金的诗集所写的评论以及发表在《藏山》或《山西妇女报》《阳泉日报》等一些报刊杂志的文章就都十分出彩,似乎篇篇文章里的文字都如一树黄黄的杏儿,透出了一种成熟后的甜,每一个文字都是一颗杏儿,都曾经历过风雨,经历过日晒,曾经的苦涩都已不在,这是一种凤凰涅槃的升华,把与苦尽甘来的宣言,寄情于黄杏,昭爱于红尘,那怕仅是一种小小的存在,都会经目入口于心,让春的繁华永驻心台。

          刘老师深爱家乡,我不知道她笔下那一棵杏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成熟在那里甘甜到何时,但她与我的首次相识却是在她的老家白泥水村,那一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那次,是我首次应县文联原主席侯宝德老师邀请参加县作协的采风活动。那一天,从城里起程到她们村,天上的雨就一直下个不停,那天我们在一农户家中避雨,我遇到的不是一棵杏树,是一棵香椿树,香椿树每年春天刚发芽长出来的树叶,都是人们盘中用来佐餐口味极佳的小菜,不巧的是已到了夏季,早已过了采摘时节,当时想过,如果在春天来该多好,所以,我心里其实是藏着些许遗憾离开那户农家的,刘老师忙前忙后照顾招待我们,让我这个与他们还很陌生的新人很是感动。那天雨中的白泥水山雾海连天,山上有一景为生平仅见,一道道雾柱冲天而起,刘老师说那是从五龙嘴里吐出来的呵气,这是神仙呆的地方啊!回来后我写了《踏泥寻美白泥水》这篇散文,发表于当地报纸。以后每每翻见这篇文章,都会想起那天的雨与泥水,白泥水,这村子的名字里就有水呀,刘老师也是一位水做的女人,她写出来的文字总呈现出一种风雨里的美,能不诱人么?

          祝贺刘志芳老师,相信你书里的杏子也一定有你家乡中的一种最美味道,至于你在杏儿树下遇见了谁,又有些什么故事,我很期待能在书里得到解答。

          人间百味,缀玉连珠,万水千山皆入书。最后说一句,相信盂县文坛会有越来越丰硕的成果收获在这片土地上的,让我们大家共同期待郭芝华、刘志芳两位老师在今后的日子里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缀玉连珠 万水千山皆入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kj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