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不上学的孩子都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王纪琼
一个刚上初三的女孩打来咨询电话,说不想上学了了。家人很是不解,孩子学习成绩挺优秀的怎么就不想上学了呢?
电话里她的情绪十分低落:“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根本不想到宿舍里去,一进宿舍浑身不舒服。”
“那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很难过的事,你现在升入初三了,却不想上学了,你刚才说,不想上学,不想到宿舍去,那你能告诉我是不想上学呢,还是不想到宿舍去,这个问题你有认真想过吗?“
女孩语气停顿了一下,很肯定的说:”我不想到宿舍去,现在全宿舍的同学都不理我。我心里很难受。”
“那你知道为什么全宿舍的人都不理你吗?”我问女孩儿,想了解一下女孩儿和室友们相处的一些日常事情。
“我真不知道。”女孩儿很沮丧。
其实生活当中我们有些人有“反思意识”,有些人却没有。有这种有反思意识的的人,可以在无须别人告知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很显然,这个女孩儿没有这一种能力。因为如果全宿舍的人都不理睬她,这说明问题一定在她身上。
我后来问了她的一些生活习惯,她告诉我,她学习一直很努力,升入初三就更努力了。新初三补课已经两周了,她经常是班里最后一个回宿舍的,都是管纪律的老师几经催促才回宿舍的。渐渐的,她就发现宿舍里其他5个同学都不愿意理她,她就更不敢回宿舍了。
我跟说,问题很有可能就出在这里,你学习用功,总在别人睡下之后才回宿舍,回来后你一定还要进进出出的洗漱、开关门、上下床铺、放置东西等等,这都会影响到别人入睡,有可能别人已经睡着了又被你吵醒,大家不理睬你是因为她们不愿意说你,这是无声的抗议。你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学习,所以完全不能理解或者想到别人的感受。
在一个群体里生活,做事一定要考虑到别人。所以,在性格培养关键时期,做为父母我们也要有意地告诉孩子,只要有他人在场或者附近,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比如,进出时小心关门,不在公众场合不抽火车票,不大声喧哗,听音乐或者追剧时要戴耳机以免影响他人等等。比如住楼房的人,尤其住在上层的人,要在意自己的行动是否会影响到楼下的人休息。体谅别人是一种良好的品格,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大家一定愿意与他共事,与他成为朋友。
很多时候不上学的孩子并不是学习上出了问题,而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但是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错过了孩子调整的时机,问题越积越多,越堆越大,也越来越消耗孩子内心的力量,时间一长孩子就不愿再上学了。
悦然的每日一省 202207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