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如此不可”体现一种执念,“无可无不可”是心理坦然。这两种生命状态是2018年我心理的一种转变。
2018年初的心理疾病,我想是2017年烙下的病根。所以,事情要从2017年说起。2017年我终于结束了多年来的求学生涯,虽然内心有对博士这个称号的向往,最终还是选择了工作。而最终的结果是经过是深思熟虑的。即便如此,从学生到老师这种身份的转变还是在心理引发了一个七级地震。
落荒而逃的“初恋”
李镇西老师说:“择业是谈恋爱,而工作是结婚。”我想这句话是契合我初工作时的心理状态的。迫于形势,最终选的学校除了仓促,还有些无耐。但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告诉自己要在此常驻。所以,买了许多书,每天除了备课,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看书。虽然从大学开始,我就开始在看书这项活动中长途跋涉,原本以为到研究生毕业也看了一些书,所以对于理论和文学知识做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应该足够。而从大学我就开始带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专生,本科生,外国留学生都有接触,心理想着在学校当老师,虽时有问题,但是满足感大于挑战,应该可以应对。抱着这样“轻敌”的心理,我走上了工作岗位。
我想我像很多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一样,面对敞开的校门,对工作有无限的热情和激情。所以我就一头扎进了教师这个职业里。当然,刚开始如同很多人一样上演着:师爱生乖的戏码。我也给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看着我们班的学生最顺眼,在我的眼里:别班的学生长得好看的没我们班的学习好,学习好的没我们班的长得好看。”我想这就是盲目的热恋期。
慢慢地,问题暴露了,学生不总是乖孩子,还有很多刺头;老师也不总是微笑,还会咆哮。我像书里的名师求教,像身边的专家咨询,向身边的老师取经。虽然每一种的方式对问题都有帮助。即便如此,心中有太多的问题等着解答。最后,到2017年底的时候,学生厌学,状态极差,我心理有“恨铁不成钢”的焦急,心理替学生着急,为家长焦虑,找时间和学生聊天,让他人向我反应我的问题和他们的困难,和家长聊天询问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而这种关心和恨不得替他们受过的心理表现在日常是:笑容越来越少,哀叹的语气越来越多。学生心理也想着:老师不喜欢我们了,老师讨厌我们了,老师真可恶,整天给我们脸子看。唯一的安慰是:其他老师的课堂也好不了多少。我仅以此话安慰自己,偶尔心理又冒出来一句:别的老师课堂不好,我的课堂就应该差吗?就在心理快崩溃的时候,寒假来了。
一个学期结束了,虽然在高中语文老师这个岗位上,感觉略有疲惫,但却有些欲罢不能。所以,寒假开学后,我还是收拾收拾心情以一种新的面貌应对工作中的种种。可是,一个月后,我越发感觉自己陷入一个更深的泥潭,预感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心中偶尔会浮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回响。可是,如果这样走了,岂不像像临阵脱逃的士兵,难不成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这样逃着过,不成?于是,我每天越起越早,每晚越睡越晚,但是问题却越来越多,直觉告诉我:这里面有问题,但是具体什么问题,自己又描述不清楚。有学生的问题,但是也有自己的问题。但是问题在哪儿呢?这样的追问,内心的无知更让自己焦灼。更可怕的是:好似我在一些应该守住的原则上,纷纷失手。一度想逃离,也想给学生换个老师让学生适应一下。正在此时语文组让我去广州出差,我去看了更多的人,更多的世界,也有了一个放松自我的机会。那已经是4月底。这像是争吵期。
5月可谓是2018年的黑色月份,这一个月我和几个学生关系紧张。我想与自己的心理状态逃不了干系。那段时间我陷入挣扎的牢笼里无法自拔。翻了一些书,我知道我在这个职业上得了一种病叫:职业倦怠。原本我知道逃不过这种宿命,只是不知道这种病来得这么快。一次和一位资深老师谈教学的问题,后来我们又交流了一下感受。那位老师给我说了作为一个老师要走的路线和以后遇到的问题,自己寻求什么标杆和人生路的关心问题,我想你看的这些老师的书,如李镇西、魏书生、陈日亮等这些老师教学肯定不只是为了成绩,你既然好学,那就不能让这个环境限制死,现在语文正在向阅读转变,老师的格局大了,学生才能大,回来你可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万一你的激情耗尽了,职位倦怠来了,你就会一辈子在教室行业里挣扎出不来。”顿时我感觉自己应该换个环境了。
正在此时,一个班里发生一件事更让我下定决心离开,也想试试其他的生活方式。也许离开前方的路千难万险,而留下来可以挣到一些钱。我还是选择豁出去一次。不豁出去,怎么知道世上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呢?于是,我一方面开始着手考其他事业单位,另一方面向领导提出辞职。那已是5月底,五月份的最后一天,我去参加一个考试,因为是裸考,所以,考试前的晚上复习到一点半考完六个小时的试,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辗转到学校继续给学生改作文。这应是决心分手期。
经过一次考试,明白自己在公务员考试上的诸多问题,用剩余的时间去修炼。明白自己的去处,整理好状态。心理对学生少了几分强求,对自己少了几分执念,接下来的时间和学生的相处还算融洽。六月初考了一个医院,记得那天很燥热,而考试时间安排在易让人昏沉的下午两点。我更是转了三个小时的车才到达考点,到达现场时,睡意已袭来,又经过层层监考老师的盘查,更是有些疲惫了,原本以为事业单位的考题都大同小异,可是发下来的试卷让我傻眼了。大部分都是医学方面的政策和医学问题。我把自己能做的常识题做完之后,问了监考老师时间后,就睡着了。到离考试还有差不多50分钟的时候,终于恢复了一些精神,于是开始编答案。用了三十分钟写满试卷,四十分钟时交了试卷。考过这个试,我又考了一个国企。而后,明白这样逢考必报的赌博式考试方式,网撒得太大,中奖率会很低,会耗费太多时间,一定有所选择才行,经过一番思虑,最后选定一些行业来选择,这时,也到了学期末,我占完一个岗开始搬家。至此,我和我第一份正式工作分手了。
非此不可
7月中旬,我把自己放在图书馆里,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备考准备。在这段时间里有不适,总想往外跑的冲动。怎么让自己心定下来,是我需要做的首要工作。于是买来一些理论性不太强,又有些故事性的书,这样可以很容易进入书本世界,而有了定性之后,安排写一些题。在状态差的时候,就开始找错误之处。而这时看到“镇西茶馆”里新网师的招聘公告,我用了15天的时间写了读书笔记,也就报了新网师名。而夏夜里,蛐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7月份面了一个试,考了一个试。而在繁忙的备考中,我还是抽出一些时间读书。
到了八月份,考了一个学校,原本没有抱什么希望,但是考完后,感觉自己考得一塌糊涂,心理竟然很失落,后来就开始找原因,原来心理一直放不下教师这个职业,只是既往的经验让自己心理有些抗拒。八月份面试了一个国企后,我更明白了自己以后要做的工作,于是我开始又缩小了职业范围,仅在一些文字类和教师岗位打转。虽然对自己的生活还有些莫名的问题。既然有极大的可能要回到教师这职业上,那心理学和教育学自然也要学起来的。一段时间身体有些抱恙,做不了太多题,于是我买了一套《曾国藩》来看,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看完了这套书。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官员在仕途上的宦海沉浮,如何找一种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面对身边有经验的老者、同辈和后起之秀的做法,面对人生的浮沉如何自处。后来接触了心理学,我才慢慢反思自身,也反思了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个工作。只是在囫囵吞枣地背了些理论后,开始接触些实例。慢慢感觉自己是合适教师这个职位的,而且非此不可。而9月新网师开学了,我选择了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和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事先,我看了陶老师的书,明白自己在教育中缺乏行为边界,这让自己不堪重负,还吃力不讨好。第一份正式工作之所以会“落荒而逃”,是因为我太心急,没把握好边界。而这个悲惨的结局不是性格不合适当老师,也不是当老师就累。这个世界上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有福流体验,才会幸福,于是我就不再逃避。而李镇西老师的课,让我明白老师对学生尊重的重要,民主在教育的实施之策。而在读《爱心与教育》更让我欲罢不能,在情深处有不知身在何处的茫然,有时需到图书馆的院子里走上一圈才能走掉些思绪。接着,我又读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自己》这些书都给我很大的启发。虽然之前也看过李老师的说,但是那是出于功力目的,读得囫囵吞枣,不得要领。而在细细读了李老师的书之后,才明白之前在自以为民主教育的方式里是多么专制。学生的厌学与我这个关心灵魂的老师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位老师好像给我打开了另一只眼,让我自己审判,观察自己,也找到了一种正确的成长道路。
无可无不可
人在慢慢认识了自己自后,就开始用了定力和喜悦。于是,我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在9月,我考了一个教师的统考,对于简单试题,我根据自己的答题情况给自己一个评分,之后继续做题备考。只是在这样的过程,偶尔看新闻,看了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白说》,让我知道“人在遇到事后从愤怒出发走向远方,远比愤怒本身重要。”而慢慢对记者有了兴趣之后,让我养成了关心世界和新闻的习惯。这对看到一个现象,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思考,对于因果关系的考量多了一层。
而在10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重庆走人才引进。半夜在房间里练习的时候,有一个女孩推门进来,她告诉我,我的表达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我的阐述里应该变现我的个人才智,这样突然点醒了我。于是,匆忙间我又改一稿,而三天后,我终于定了工作,而临结束的时候,我去电影院了,看了一个电影《嗝嗝老师》里面有两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为什么不?”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里却有很大的差距。这里有明了原因后,对现状的拯救。令一句是:“你们是我的学生,然后才是学校的学生。”这句话里藏着学生的归属感的期待。
工作定了,自然我也就结束了备考生涯,只是事后,我接了一个改编名著的活儿,于是闭门不出的生活只得延续,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两位好友一直给我提供帮助,不仅物质上的支持,还有心理上的支持,这样的真情,让我终身难忘。
而结束了备考生涯。我开始了在键盘上行走的日子,前期不知所措,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终于入了路,于是开始慢慢地进入了状态。也在面对记叙文时,把自己置身情景的重要。而这和李老师给我们谈谈丹麦安徒生童话创作是分不开的。
而在最后书稿完成之前,我去北京给一个好朋友过生日。在北京几天,去跑了长城,看了这条把农业与游牧区分开的城墙。去了北大、清华,感受最高学府的学习氛围。用一个好朋友的话说:“这里的每一个人在我心理都是发光的。”但是路人才不管他人对他们的赞赏只是专心走他们的路,专心地做他们的事。而这种专注也是他们和他人之别吧。去了故宫感受了皇家的威严和后宫生活的不易。后来又去中国博物馆参观了一番,真正地上了一节自古至今的历史课。在王府井吃些小吃,逛逛书店,感受京城书店里的人群。每天见识着北京地铁部队,看着四英寸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明白:此非我想要久留的地方。但是帝都各类能共巧匠还是让我见证了北京除了贫嘴幽默外,还见证了他们在日常娱乐外,每天不忘学习,追求更卓越自己的努力,这种不停给自己补充养分的生活方式实在值得学习。
在京城除,了看了一些东西和一些人之外,我的正事是每天去面试。虽然有几个工作机会,但是最终都选择了错过。因为看似遍地的工作机会,里面有很多的竞争,对于一个只要打一个酱油的人来说,我实在不需要趟这趟浑水。最终,我选择了去杭州,找个躺着就能挣钱的工作,换换脑子,以便迎接来年的工作。
到了杭州后,我找了几个专升本的工作,只是由于时间的不合适就没有做,后来找了一个公务员面试助教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工作推到了年后,自然我就不适合做,姐姐让我去他们公司上班,但是由于距离有些远,最后,我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德克士上班,理由是:既然十年前,我可以做这些工作,十年后,自然也是可以做得了的。上班第一天后,就有些后悔了,后悔不应该逞强,但是最后我还是抹不开面,接着干下去。只是这个过程中,我对比了南北方之别:北方人相对比较直接,南方人相对比较委婉,北方人相对比较理想,南方人相对现实。北方人相对顾面子,南方人相对顾及自己的切身感受;北方有一展宏图之志,南方人更注重个人理想和个人兴趣。
我也对比了一下:工作同事和之前的同事之别。我明白对他人的帮助要有分寸。不能越出自己的身份。我明白对一个最差的评价莫过于:一个行为没有边界,说话没有分寸,做人不留余地。而没有爪牙的善良太廉价。这样的善良自然也得不到别人的珍惜。生活向前,多回头亦无宜,不要对他人心存幻想。遇事不要怕,思虑了其间的前因后果,慢慢做,就是最好的补救方式。而最后和同事竟然关系越来越好,也没有退让,年底又接了本书改编,发觉我和周围的关系越来越好,以前有些是活在紧张世界里的刺猬,而慢慢地放松了,对很多问题可以应对自如了,除了原则问题,很多不再计较,有种无可无不可的坦然。
我看着姐姐为了学习有时对外甥拳打脚踢,自己却爱莫能助。我想这里有对以往我自己所受的教育的思考。新教育共读的书里有一本叫《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读这本书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被情感忽略的人。我的反依赖等不安与焦虑皆与此有关。而日常中一些能人被道德完人化,一些无能的人被嫌弃,被鄙夷,谁也瞧不见他的一点儿好来。而在父母的教育上,存在很多自恋式的父母,和其相似的自然就是好的,和其不相似的就是差的。这样不仅表现在生活上对孩子的厚此薄彼,还影响孩子的自尊和信心的培养。于是,我也慢慢得真正了自己的问题源,寻找了解决之策,不断认识自己。此时,也快过年了。
我想我目前的通透和成长和新教育对我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以后的日子里唯有感谢和学习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