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书的封面,同时印有书名的中英日三个版本。英语和日语直译成中文,应当是“聆听风之歌”,然而中文版的书名是翻译成“且听风吟”的。我认为从中可以一窥小说的主旨了,小说想表达的应当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而且关键是其中的“且”字,这是个在很多场合都会出现的字。且,权且。权且听听风吟。活在人与时间的巨大洪流之中,哪天就可能像消失不见一样,还要面对许多的艰难困苦,但即便如此,也权且听听风吟吧。
小说的结构奇特,一件件事情和一串串自白总是交插进行,因此看着看着让我忘记了时间的先后。初初看这些故事与自白,有许多看不明白,但渐渐感觉到了小说想表达的孤独、空虚。
小说中的调酒师杰说“我”相比鼠更有些看破红尘,“我”这看破红尘,其实在第一节就直说了:“各种各样的人赶来向我倾诉,然后浑如过桥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再也不曾返回。这种时候,我只是默默地缄口不语,绝对不语。”“我”认为,“直言不讳是件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因此,“我”总是对人保持着距离。即便是和鼠也只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谈着打发无聊的话。“我”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对所有人保持距离,所以四指女孩也说“我”是问一句答一句。除“我”以外,作者也在表现着他人的孤独。杰只身一人在日本生活,许久没有回故国;鼠有一个不和睦的家庭;四指女孩的家庭更支离破碎,独自一人打工生活;还有偶尔出现的电台主持人和酒吧的常客。
所有人都被作者表现出孤独,他们都存在孤独的一面。孤独的原因就是我们都只是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的,渺小如蚯蚓的脑子,但时间却像无涯的荒野,生活永不停歇。
送给我唱片的女孩一直杳无音讯,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我”找过许多地方联系了许多人都无法联系到她。就像她从未出现过。
天皇的土坟堆成一个庞然大物,上面还有水沟和青蛙,但最终留下的只会是那堆土坟。即便要写下什么,记录其中的青蛙或知了,也毫无意义。
“我”的三个发生过性交的女性,其中有两个女朋友。一个“我”连模样和分手的原因都忘记了,另一个自杀了,“我”对她的死亡都一无所知,只保留了一张她的照片,在后来还遗失了。
作者写了不少暗示主题的故事,最后四指女孩的提问揭露得最直接:
“我死后百年,谁也不会记得我的存在了吧?”
“有可能。”这样的人生好像没有意义。然人生却也不是只有空虚和孤独,就算是几乎要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患有脊椎神经症的小女孩面对极有可能平躺在病床上度过余生,消逝于世界的结局,也还是渴望那仅有百分之三概率的康复。但是只要她能够走在清晨的海边,她说她就释怀了这一切。电台主持人被这个故事感动,向他最爱的观众们告白,他同样希望观众们在几十年后还能记得他,记得他的声音。小说到这里几乎要结束了,但也大概是通过这里表达了孤独的人们其实还是相互联系着的、关心着彼此的。正如同四指女孩与“我”都因为孤独而走到一起成为恋人,相互给予对方安慰。最后“我”回来时,她已经离开了。“我”走在那天和她一起走过的路,一个人孤独的看海,想哭却哭不出,可想而知她在“我”孤独的心中其实留下了相当的重量。至于那个女孩,小说只讲到她在梦中呓语着“妈妈”,并没有提到她的去向。我想或许是因为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冲刷人的存在痕迹的无情,所以决定去找她的母亲了。
小说的其他人,杰依然独自留在日本,为他酒吧的常客们每天都削一桶的土豆,他的常客每天都给他的酒吧提供一晚的热闹。鼠写他的小说,没有性交,不许人死。
人们内心孤独的,孤独造成距离,但却还是相互联系,相互安抚,大家就这样活着。一切的都一曲去杳然,谁都无法捕捉,即便如此,且听风吟。
至于所谓风吟象征着什么?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作者自己虚构的一段故事梗概中推测,便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我们是在时间之中彷徨,从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所以我们无所谓生无所谓死,只是风。”
“有句话问一下好么?”
“愿闻。”
“你学得了什么?”
大气微微摇颤,风绽出笑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