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犹如每天的饭食,天天在吃,却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易中天百家讲坛说《三国》,即便最火一段时间,也没有搬小板凳做下来围观。《三国》故事从小伴随着成长,但却又游离喜好之外。小时,记得村里理发师屋子里,整日都围坐满人,每去,听到最多的就是对三国故事海天胡地的址聊。有读书识字者,每夜灯下捧着书,按章节慢条斯理地出声细读。乡下夜长,几个章节下来,不觉就到深夜,临散去,大家仍余兴未尽,相约第二日接着再续。
一部《三国》,排解了乡间黑夜的漫长。听书,争论,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也听的津津有味。
村里理发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多年独居,无儿无女,至今都不知当年是否成过家。理发店不大,一张床,三两张条凳,全村人理发的事,全都一人包园了。冬日,乡间农闲,大白天房前也围坐满人。老人一边理发,一边与周边的人闲聊,说说过往,谈论一下历朝历代风流人物逸事,一天时间,似乎过的很快。由于独居,待人热情,外来说书唱戏的,也都喜欢聚集此处,喝水,抽烟,白天休整,晚上便在空麦场演义三国历史风云。长年熏染,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一连串的姓名,村子未读书小娃也能张口说出几个。对于精彩情节,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空城计》等,成了村子小伙伴自导自演最多的剧幕。《三国》文化,似三月小雨,滋润了贫瘠的童年。
长大读书,接触到更多有关《三国》原汁原味的文字。最喜《赤壁赋》苏子曰一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想想《三国》,不亦乎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