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唢呐,是在小时候。
在长辈们去世的时候,总有唢呐队来吹奏,每到那时,总是吸引很多孩子前来看。
那鼓囊囊的腮帮子,憋的通红的脸,和唢呐苍凉悲伤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总是让人心里空落落的,但是在孩子看来,却是无限的趣味所在。
后来,一个初中同学,为了生计,开始学习唢呐,经常听到河边传来它的断断续续的唢呐声,父亲说,这孩子的气还不足。
吹唢呐的人,要先吃饭,因为众人吃饭的时候,他要吹奏。但是他又不能吃饱,吃饱了,肚子里太撑,气就没有那么足,就吹不了。
后来,我就听不了唢呐了。
心里极度排斥这样乐器。因为这个乐器出现的时候,总是要死人,总是有很多哭声。
虽然我也喜欢百鸟朝凤这个曲子,知道它很难吹,吹的时候,还要拿个碗在唢呐口变换着动作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但我还是排斥它。
直到有一天,当我心情低落刷小视频的时候,看到了小品演员杨树林吹的一曲唢呐,又唤起了童年的回忆,那苍凉的音乐,仿佛一个钩子,伸到我的心里,把我那些伤心、难过,通通勾出来了,让人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来。
如今农村已经没有什么人吹奏唢呐,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班子还在坚持着,毕竟风俗还在,还有需要,只是吹奏的人,多数是盲人和残疾人了,当初学唢呐的同学也不知所踪,据说到城里打工去了。
而且,即便那唢呐吹的再响,我也没有了看吹奏人的心情,葬礼也没有了往日的悲伤,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舞台,搔首弄姿的女人,牌桌,和职业哭灵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