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30,没打卡,打脸了。
事实上我是起来了,但是找了半天日记模板没找到,加之没灵感~就被拖到了晚上乃至凌晨才完成(真心希望这份热情能持续不止三分钟),拖延总是有一百种理由,分析它们也许能帮我下次避免。
其实读完《终身成长》第三章,是非常有感触的,因为与我的工作非常密切。又正因为感触良多,思绪万千,才不好整理,感觉思维导图的学习,迫在眉睫,就是不知道在哪学。
只能甩标题了
*思维模式和成绩
*艺术才能是天赋吗
*夸奖和肯定标签的危险性
*否定标签及其作用方式
最深刻的两份感受
一 固定型/成长型思维模式,解释困惑,分析理论化
我在培训班带小孩,时常思考:为什么有的小孩愿意学,也愿意听,性格好(我理解的),而有的小孩好像总是在抗拒,抗拒外界一切好的建议包括关心,此前我以为是青春期的特点,但事实上小学生包括幼儿园小朋友都有这种分化(带的小孩跨度比较大3-15岁都有),表面看就是学东西快慢的问题,但绝对不是聪明与否的原因,老师们公认聪明的小孩,学习并不上心也不出色。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呢?
没读终身成长以前,我真的没法定义。现在用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很好解释了。但孩子那么小,怎么还就形成了“思维模式”了呢,因为受到家庭中主要陪伴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了。我想,孩子爱学习,不在于父母是否聪明,性格是否温和,工作是否体面,我所接触过的优秀孩子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很明显他们主要陪伴人身上有些共同特点,此前我只能感受到,现在大致可以定义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有一个明显固定型思维模式综合征的小男孩,初一成绩中上,自信满满甚至有点恃才傲物,同学并不愿意接受却又奈何不了“淫威”,初二的时候难度加深成绩有所下滑,不知何故,一到考试就头痛发热阑尾炎都犯,我深知他内心惧怕,却理解不了缘由,考试好坏接受就行了。回忆和他父母的沟通,现在明白了,他和他老爸,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受害者,源头自然是爷爷奶奶,至于再往上就不追溯了。
时间有限,明日再析。。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53841/4db2f59101d9937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