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在QQ动态上看到一条大学同学的说说。
大学是什么?
加不完的群
下不完的APP
看不完的通知
高中最怕作业
大学最怕@全体成员!!
下面评论一排“没毛病。”
那么,大学究竟要加多少的群呢?
新生群、通知群、寝室群、老乡群、交流群、部门群、社团群、课程群、纳新群、拼车群......一般没个三四十个群都不敢说你自己是大学生。
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大部分人都有了自己的手机。那时候手机微信和QQ里的群,不超过十个。一般就是初中同学群,高中同学群,牛逼一点的就是小学群。
高中室友的,创个群;班上喜欢打篮球的就创个篮球群;再要不就是几个玩得要好的同学创个群。
然而,到了大学,一切都变得诡异了。
第一步,新生群,分分钟消息99+;再就是学院的群,最怕@全体成员;接着班级群,收到请回复,然后人类的本质复读机出现。
再接着,室友群,这还算比较正常的。
老乡群,反正我屏蔽了,不知道你们怎么处理?
出行打个的,也要创个打车群。
一个社团一个群,有些还不止。参加个学生会,两个群起码。
如果有本科生导师的话,再加一个。
要是你是班干部,那么前面所说的的翻倍吧,哈哈。
总之,加了这些群,最重要的收获是收集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表情包。然后,斗图复读满天飞,想要屏蔽吧,又怕被@全体成员吓到。
每一天,手机上QQ微信消息往上拉都拉不完,一天打开QQ微信五十次以上,不禁感慨:大学,就是加不玩的群啊。
除了加不完的群,下不完的APP也是大学生的痛苦啊。
打热水一个APP,记录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连无线网络一个APP,刷网课一个APP……
连国家报纸人民日报都发文批评了:
“在一些高校,原本为方便师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却出现了过度倾向:一个个打着“智能便捷”“强制使用”“学分挂钩”旗号的手机APP逐渐编织成一张网,将许多大学生裹挟其中:有的粗制滥造,存在不少漏洞;有的视学生市场为“唐僧肉”,投放各类奇葩广告;有的僵化管理,让学生自行承担损失……”
吐槽用APP洗澡本来上大学就需要很多的软件。
基本常用软件有十几个,像高德地图,支付宝,QQ微信等,英语学习软件至少一个,网盘软件一个,中国大学mooc至少有。
再加上个人喜好,一个手机至少二十几个软件。
然而,到了大学,还要被强制性地安装一些软件,登录截图给辅导员看。
如考核学生体育锻炼的就有阳光体育服务平台、运动世界校园、觅动校园、步道乐跑,还有与教学或学分有关的U校园、易班、PU口袋校园、学习通,连接校园无线网络的哆点,热水卡充值的校园热水等。
然而真的有用吗?
事实上,很麻烦,下载这么多APP也就一两个有用;其次,这些APP良莠不齐,有的变相推广付费功能,有的含大量广告。
网上搜一搜“下不完的APP”就有一大堆吐槽,大部分软件一打开就是广告,有卖白酒的,有考研的,真像是把我们大学生割羊毛一样得获利。
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有扫不完的二维码,带不完的卡,关注不完的公众号。
高校一般有很多活动,每个活动大部分都会要求扫码,有些还是强制性的。一天打开手机不知道要扫多少的码。
其次,学校发的卡也是蛮多的,稍微不小心丢了某张补办就特别麻烦。学生证,一卡通,水卡,医疗卡,银行卡……还是带个包小心保管吧!
说到公众号,我就想起了木落一。额,算了,还是认真写吧,不用梗了。
那些下不完的APP从某种意义上等同是关注不完的公众号,以及登录不完的小程序。
看过一个网友吐槽自己手机公众号太多,他说自己公众号有400多。
我的天哪!难以想象。
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校级学生会公众号,院级学生会公众号,以下一路复制过去,大致雷同。再加上又在本地城市,也有关注一些本地城市的公众号,例如市民卡之类的。
总结来说,本以为脱离高三苦海,没想到还有更深的海。
加不完的群
下不完的APP
看不完的通知
带不完的卡
关注不完的公众号
登录不完的小程序
哪一条戳中了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