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分享
《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4

《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4

作者: 姜文止戈 | 来源:发表于2020-02-21 16:49 被阅读0次

心理危机(crisis),是指个人的正常生活或事件进程突然中断或发生转折,个人必须进行无准备的心理反应。例如,亲人突遇事故去世,个人突然被解雇,突然面临巨大灾难等。人在这种危急时刻(也称人生的断裂点)不知如何应对的状态就称为心理危机状态。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可能即使自识(也可能回避或自欺),仍以一种全然不顾的方式按惯性行事,这也是属于心理危机状态。

当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突然遇到心理失控或不知所措,麻烦难以解决或难以把握。以往的平衡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就进入了一种心力失衡状态。某些当事人还会出现一系列的身心反应。生理方面:肠胃不适、头昏疲乏、食欲下降、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肌肉酸痛等。情绪方面: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怀疑、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麻木、否认、孤独、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持续担忧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自语、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呈现多余动作,坐卧不安,害怕见人或逃避外人,不愿出门,社交退缩,暴饮暴食,不断自责或怪罪他人,不信任他人等。这一切都属于人的心理危机状态。

心理危机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生活经历。一般较轻的心理危机如同人的心理感冒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自动减轻或消退的情况。但当人遭遇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时,其反应较难预料。有的人仍然能够顺利度过危机期,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这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有的人则在度过危机后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了今后的社会适应。有的人经不住刺激而自伤自毁,有的人则发生对外部他人的攻击行为,即犯罪行为。由此可知,生活窘境者、情感失意者、学业或职业受挫者、特殊事件经历者、生活背景改变者等都属于心理危机的人群,也是犯罪防控的重点对象。

当一个人从小身边亲人的情感丰富、言语刺激丰富,其个人的言语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会观察别人的反应。所以,爱说话的孩子更倾向于别人对他的注意,他会接别人的话茬以求引起别人的关注和赞赏。由于这类心理取向会导致他的注意力倾向于外、倾向于他人的反应,他在寻找并观察他人的反应时,注意力也变得异常活跃。相反,在寂寞中长大的孩子因为听到的家人或外人的话语少,所以他们说话的机会也少。不爱说话的孩子会用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而事物的刺激明显不如人的刺激更稳定、安静,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会长时期地关注在物品上,更容易专注、注意力稳定。这就导致一种现象:有的孩子非常活泼伶俐,看上去非常聪明,但学习成绩一般,而有的孩子极少说话,却注意力稳定,学习出色。前者容易成为领袖式的人才,后者则容易成为研究型人才。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因抚养方式不同,是由言语、社会性发展不同所决定的,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角色。  

所谓道德,是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一种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教诲,逐渐了解了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个人通过这方面的学习,理解和接受这些东西,并用于规范自己的行为。

情绪就是人的需要在满足与否的情况下出现的生理反应、心理体验和外部表现。也就是说,情绪问题涉及生理上的问题。

作为人的性知识,应该有“人”的意义。人不是纯冲动的动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文明的动物。所以,人的性绝不只是“性交”的性。作为人的性教育,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人的性知识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依年龄顺序而言):

第一,6岁之前的性教育在于灌输给孩子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时候的性教育,就是给孩子灌输一种性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儿童时期的性教育工作应当由母亲来做,母亲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交流,告诉他(她)为什么只有妈妈或者爸爸能给他(她)洗澡,这是因为身体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看的。我们用毛巾洗他(她)身体一些敏感部位时就要告诉他(她):“这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摸的!如果有人要摸的话,你回来一定要悄悄地告诉我。这是我们两人的秘密,好吗?”当孩子6岁了,要去上学时,我们在嘱咐孩子的众多话中应该有这样的内容:“孩子,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但是,如果有的老师让你脱裤子,这种话你不要听,而且回来后要悄悄地告诉我。记住了吗?”事实上,很多对幼童的性伤害都发生在孩子完全不懂性的时候。所以,这种教育一定要在6岁之前,也就是在上小学之前就告诉他(她)。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青春初期(12岁前后)的性教育在于让少年懂得“何为性别魅力与修养”。当人进入青春期后,他(她)已经有了性意识。但是,这时候的性教育应该是引导少年先懂得人的性的表达与理解的方式,即性别魅力如何修养、如何展现,如何理解对方的性心理。如何欣赏性别魅力,  即社会交往中的求偶与追求,这是恋爱的部分知识。这种教育应该在初中阶段,通过老师讲授、影视演示、课堂讨论来进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初中的学生穿着大胆和怪异,原因在于,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自我意识”的念头非常强烈,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让人觉得他(她)早熟、自立、大胆、很酷或者很靓。但是,这种打扮意味着他(她)缺乏对性别魅力的理解。事实上,外貌打扮特异的人会给人形成一种前卫感,意味着大胆而什么都不在乎,或者不甘寂寞要出风头等印象。这些印象虽然会吸引异性,但他们绝不是那些打算长久陪伴你的异性。这种外貌吸引的也应该是大胆、不在乎、不用负责的异性。除相貌修养外,还有性别行为的修养:假如一个男孩在公众场合对母亲大声训斥,假如一个男孩在公共汽车拥挤的情况下凭借自身优势率先闯上去抢座位,假如一个女孩敢对别人大打出手,假如一个女孩敢在公共场合大声骂人……试想,这种异性谁敢请到自家当一生的伴侣?性别魅力可不是性别器官的魅力,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的言谈举止,即外貌与行为的修养展现。所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青春期初始的性教育时一定要告诉孩子:你要如何修养才能让自己获得异性的喜爱和尊重,在这样的修养下,你才能因为自己的独特魅力而遇到一个愿意陪你一生的异性,由此建立一个幸福的港湾。男人的风度,女人的可爱,这其中大有学问,需要学习并修养。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孩子1 6岁花季的性教育是人类的性历史教育,从而进一步了解“性与法律”“性与道德”的关系。当青春期进入后期时,通过历史课,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是如何认识“性对人类的意义”的。性,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且会决定一个种族、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为什么人类会从最初的母系社会变成父系社会?为什么会由群婚变成固定的性伴侣?为什么在人的“食”“色”这两个基本欲望中,对“性”不仅有道德约束,还有立法管着?为什么在性的行为上,不同的民族、国度、宗教都有禁忌与规则?如果我们不管这一切,如果作为人而不懂得这一切,那么人的生活就没有进化到文明程度,而且其肆意的性放纵会导致人自身、家庭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毁灭……

所以,性教育应该是人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任性到理性、从心理不成熟到心理成熟的过渡教育,是人从刚出生的自然人到青春期前的半自然人,再到成年后的社会人的转变教育,是人由自然水平进入文明水平的必经一课。

相关文章

  • 第916期【读书笔记】《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

    《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 文/袁茹意 《幽微的人性》作者李玫瑾,中国人民公...

  • 《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4

    心理危机(crisis),是指个人的正常生活或事件进程突然中断或发生转折,个人必须进行无准备的心理反应。例如,亲人...

  • 2019-11-09

    李玫瑾《幽微的人性》pdf txt文字版电子书下载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说:“人性是养出...

  • 《幽微人性》

    第一次了解李玫瑾老师是在《老梁故事会》上面,里面有一个故事就是一个连杀9人的罪犯,警方一直抓不到,直到请到国...

  • 人性幽微处

    老师说,往往人们表现的不同与变化,往往存在于人性的幽微处。(下图是红的发黑的牡丹!美丽的三手图。)

  • 幽微的人性

    最近在听李玫瑾老师关于儿童教养方式的讲座,于是买了一本李老师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书《幽微的人性》,就像书中所说,...

  • 幽微的人性

    人们喜欢喜剧,同时也喜欢悲剧。人们有强大的意愿保持欢笑,同时在骨子里也抱有着窥探和猎奇。 喜剧是来源于悲剧,是因为...

  • 《幽微的人性》

    《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 国内犯罪心理画像揭秘犯罪人心理成因 谋划青...

  • 幽微的人性

  • 《幽微的人性》

    自从当妈以后,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李玫瑾老师的视频。在育儿这条道路上,李玫瑾老师的话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幽微的人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ac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