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可能是一个人从幼稚到开始试着思考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少了初中时的很多愚昧无知想法,有了去尝试思考的冲动。因为这个阶段有更多的书去读,更多的人可以认识,认识的人的圈子也从农村一隅扩大到县城一隅,接触的资讯更多,了解的风俗人情更多,视界有了更多的提升,对这个社会开始有一些想法,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但是毕竟是我们自己的想法。青春就是这样,总是在朦朦胧胧中去感知一些事情,虽然事后看来很幼稚很可笑,可谁也没有办法去抹掉那一切。每一个幼稚可笑的瞬间点滴构成了整段青春。
读大学以后,真正有了专门的图书馆。第一次去图书馆时的那种震撼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置身其中,宛如置身在一片知识的汪洋当中,头晕目眩。从此就把这里当成了精神上的家园,总让我念念不忘。
我看的最多的是传记和小说。传记多是一些名人传,像《拿破仑传记》、《贝多芬传》、《居里夫人传》等等,其实这些传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我们积极向上,克服百般阻挠走向成功,套用儒家的话就是积极入世。还有就是一些企业的传记,比如《浪潮之巅》、《联想传》、《海尔传》等等,同样这些书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所有的企业从渺小走向伟大,都是克服了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难,才存活下来并一步步走向成功。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技巧和技术方面的东西,对于想要创业和在职场上发展的人来说值得细细学习。
我之所以喜欢看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不用动脑筋思考,光看情节和热闹,顺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到底,就把一件事弄清楚了,不需要费动脑筋认真思考。所以我只喜欢读小说和传记,看千回百转的情节,跌宕浮沉的命运,然后得出人生如戏、一喜一悲的结论。从来不去看哲学和逻辑,因为那些需要严谨的推理和缜密的思维,必须理性的思考。
可是这样就真的把事情弄清楚了吗?其实不然。读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光看表面文字,光看简单情节,是不能够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核心思想的。正如啃骨头不仔细咀嚼是难以品出骨髓的精华。传记固然是成功之道,可是成功不是偶然的,没有办法复制的,只能体会当时情况下的思想想法,如何做出取舍,如何有的放矢,为什么是这样的觉择?真正的思想活动才是读书应该读出来的,才是取胜的关键。这些闪着思想光芒的产物才是留下来的精髓,如果读不出这些,光看情节和桥段,那充其量就是浏览新闻资讯,看狗血剧情电视剧。用感性感受感性,得到的只能是感觉。没有自己的思考,最后也就没有的思想。
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很多。回过头来反思自己读的那些书,其实读完又还给作者了,自己脑海里就留下了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而这些故事情节里,又有多少是作者为了写而写、为了卖书而演义出来的呢?自己脑海里真正留下来的有多少呢?让自己彻夜难眠反反复复思考的又有多少呢?“好读书,不求甚解。”总想拿这个掩人耳目,欺骗自己。这就是个伪命题。学而不思则罔才是真正的金科玉律。大道理几千年前就在那儿放着,可是总是看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