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题西林壁》

作者: 小强打不死 | 来源:发表于2022-02-15 16:41 被阅读0次

                  题西林壁

                      苏轼

    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居士的这首《题西林壁》,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这是东坡居士被贬汝州,途经九江,游览庐山,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庐山的不同形态。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后两句,是作者深思之后,发出的感叹。之所以对庐山的面貌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因为,我就身处其中,所看之处必定片面,不完整。

    应该是小学时学的这首诗吧,当时所理解的也就是字面意思,描述庐山的千姿百态,层峦叠嶂。

    如今再读这首诗,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这不就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道理,处事态度的哲理诗吗?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姿态。不正是隐喻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吗?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皆因视角不同。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写过的鹿道森自杀事件。事件一经披露,有人看到的是鹿道森的无助,有人看到的却是他的软弱;有人看到的是父母的可恶可恨,有人看到的却是父母的可悲可怜;有人只是充当了无数看瓜者的一员,有人却从中受到启迪,由此及己,自我反思,从中收获了成长。

    同样的,诗的后两句也是在传递相同的人生哲理。

    没能识得真面目,皆因我身处山中,从而难以得其全貌。

    这不是与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相似吗?

    当我们身处事件中央,很少有人能对事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判断,所以,这时候我们常常会讲,“要从事件中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

    从事件中抽身而出,有助于我们对整个事件有个相对完整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我们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决定。

    就好比父母看孩子,别人家孩子浑身上下都是优点,看着就心生欢喜。可是自家孩子,除了缺点还是缺点,看着就心生不满。

    这也许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由吧。置身其中,视角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做到视野开阔,纵观全局,就只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所以,作为父母,有时候是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其实孩子并没有那么差劲,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的优秀。

    比如孩子玩手机这件事,你以为他整天玩手机,平板,是在浪费时间,消磨意志,但也许他只是在利用网络增长见识,提升学识呢?

    就好比我女儿,每次回家电脑,平板,手机一样不落,经常是手里拿着手机,眼睛盯着平板。之前,我的视角就锁定在玩物丧志上面,每次都很生气,你就不能看看书吗?再这样下去,这辈子有可能真就毁了。

    但换个角度,孩子上网未必就完全是坏事。女儿学的是新媒体专业,可以从网络上吸取新奇的理念,观点和视角。而实际上她也是这样做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不懂,所以不了解。

    网络时代,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不必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把手机当作影响孩子成绩的罪魁祸首。

    换个角度,理性客观的对待手机,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也许他们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器,而不再是绊脚石。

    就如现在的我也是手机不离手,但我没看小视频,没网购,没看八卦新闻,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听书,学习古诗词,看有益的公众号和《简书》,所以,手机害人吗?真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

    当然,不仅仅是孩子,也不仅仅是手机,包括我们对待亲人朋友,对待工作,对待同事,甚至是社会热点话题,都有可能犯下“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误。

    所以就需要我们遇事冷静,学会从事件中抽离出来,以相对客观公正的视角去思考判断,从而做出更加合理客观的结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题西林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ik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