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文章
http://mp.weixin.qq.com/s/5b_f4gcri81HATDx43tRQw
http://mp.weixin.qq.com/s/yMTOZEG5avlF7proDqYd1g
《湖畔大学的失败课外课》整篇文章 就是讲作为员工如何在类似阿里巴巴公司这样的公司生存下去的攻略。
《受教于梁宁》主要讲了作为一个公司系统 如何运用人才的方法(三大能力)及讲了作为管理者他的价值感的重要性及他的领导力的重要性。
一个员工想生存下去 就必须跟公司同步,就好像并排走的一排士兵,迈的步子大小,迈的左右脚,节奏都被要求一致。公司允许你犯错,矫枉过正即可。
生存的大法则。
其实下面一段很有意思
王民明说:我首先需要去理解我的老板。我需要理解,为什么我觉得这么有价值的事,他的眼里毫无价值。
他再重申:领导力是认知现实的能力。(认知偏差了,矫枉过正即可)
他说,我需要知道,我关注的关键要素和价值是什么?我领导关注的关键要素和价值是什么?我需要在破碎后的自我重建里,扩展我的边界。抓住更多的客观要素,理解不同的价值感。
无意 追求客观事实很重要,不断的矫正自己的认知偏差,更加客观的看待事物。
老板的价值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权威性。在第二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价值感的重要性。核心人物的价值感对组织,对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员工的思想是处于追从,遵从的思维模式。
一个带有自己固有能力和认知的新人进入阿里的大系统,第一年,是给系统提供养分的。如果你能够在阿里系统的冲撞里,打开自己的边界,与阿里的系统连接共生,3年后,你就可以从系统中得到养分。
先给系统提供养分,然后与系统共生,再从系统从吸取养分。这是马云的模式。
说的直白点就是,你之前没遇见阿里时所储存的养分被系统吸收了,你想再重新储存养分时,就要从系统内部去挖掘。树根越跟土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吸收的养分也就越多。就是这思维逻辑。
先缓一缓,把思维跳出来,想想看,你参加工作的动机是什么,你的人生愿景是什么。
整个人生不可能被阿里系统牵着鼻子走的。虽然这个系统也有突破自我,成长的东西存在。但是,它的前提是为整个系统而服务的,而非你自己——个人。
《第五项修炼》里有提到过,公司层面上的愿景大部分是一个人或群体强加诸在组织上的。员工一般是出于遵从,服从的心态的。日本的稻盛和夫则要求员工向内看,挖掘他们属于自己的内部标准,唤醒他们自己内心对卓越的定义,让员工追求高于工作本身的目的。领导人能做到这点的话,可能也就拥有了所谓的敢死队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