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似细雨霏霏烟锁重楼的夏季江南那般柔婉娇俏,然而这个夏季的京城却因骤雨的频频光顾而显得格外多情。或许是缘分的牵引要促成一段相逢,一段不记年轮穿越今古的神交。因此这多情的城里多情的雨出现在此时也就显得无比应景。
此刻,临窗而立。循着雨丝帘幕遥遥望去,朦胧之中仿佛看到九曲黄河奔腾着千年前的波涛,这孕育文明的河流润泽下的泉城中赫然横亘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的大明湖。波光潋滟、水色澄明的碧湖,辉映着浪涛澎湃的黄河,活像乖张的少女——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雨幕像时空的透明隔离墙,双瞳穿墙而入,所见的是一幕幕鲜活的时空映像。待突然将剥离出窍的心神收回,方才的一切又恍若自己展开的一幅灵动的卷轴。卷轴的每个方位都隐匿着活色生香的图景,只需内心的一个感应来开启按钮,所欲见到的画面便像附着了生命,开始动情的演绎。巨幅卷轴中,北面黄河浪涛拍打着岸壁,中间的大名湖上水汽氤氲,西南边的趵突泉水涌如轮,还有水畔湖旁来往人流的点缀,在半开半合的活卷轴里相映生辉,美奂异常。
黄河水汩汩东流,活卷轴也徐徐展开。循序往东,穿过豪放词人辛弃疾的故居历城,就到了连岱宗傍黄河的章丘。此地山盘水踞,稻香鱼肥,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在河网如织胜景密布的章丘有一景不得不说,那便是明水镇境内与趵突泉齐名的百脉泉。此泉喷涌如柱,夏寒冬暖,百泉合流,灿若明珠,位列泉城七十二名泉次席,素有“百脉寒泉珍珠滚”之美誉。百脉泉不单锦绣翠美,在供人饱眼福以尽娱游之乐之余,尚能飨人以鱼米,饱人饥腹,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似那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慌隅之处,这方人杰地灵的水土,民善俗淳,古风蔚然,自然不乏一些青年才俊。衣袂翩跹的李宅三公子李格非便是一位优秀的青年表率。他生于书香世家,年少时师从名将韩琦,容貌俊秀,聪明灵慧,才华出众,深被族人引以为傲。
李格非虽生于名门世家,且天生带就一副极具吸引少女作用的俊朗面容,但他绝非那种不务正务,只知提笼架鸟寻花问柳的纨绔公子哥儿。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二十来岁的李格非就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饱蘸浓墨,大笔一挥,轻松捧了个举人(宋时称发解)回来。这在早在宋太祖赵匡胤时就定下重文轻武的朝纲的大宋王朝来说,绝对是件扬眉吐气的事。然而李三公子不骄不躁,再接再厉,于四年之后(1076年)一举荣登进士及第。又是一番光宗耀祖的壮举,而且这份荣耀的含金量绝对值得赞颂千篇。
早在唐朝,就有“五十少进士”之说,其意是说五十岁能考上进士,都算年轻的。想他李格非,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居然考中进士,除了说明皇恩浩荡,不得不佩服他的真才实学。移目今朝,李格非当年考取功名倒有几分像现今的高考,大浪淘沙一个坎儿。某考生一不小心跨过这道坎儿考了个山东省文科状元,遂能享受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礼遇,站在敞篷车上,接受乡邻夹道欢迎,拍手赞好。李格非可能受当时人口限制,所见场面可能没现今壮观,但亦会披红挂绿,踩着高头大马,衣锦荣归,悦享一路山呼海啸般的祝贺与膜拜。
如此门楣闪烁,自然免不了有张家道喜,王家祝贺。李府于是宴请邻里邻居四海宾朋,既为庆贺,也为即将涉足的官场铺个路子,于上交好领导,于下团结民众。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要想大家都生活得滋润,就是要大开方便之门。当然,纵观李格非一生,都是清廉自守,馈效家国,但官场行事,于公于私于廉于贪皆需如此。
进士及第后的李格非,顺理成章地出仕为官。初调河北冀县掌管户籍、婚丧嫁娶等事宜,随后调任冀州主考官。因工作出色,李格非的仕途青云直上,数年后被调为郓州教授,管理州学课试之事。做小吏期间,郡守念李格非勤勉廉政,即使俸禄微薄也不弄权纳贿,然后就想安排他另兼他职,以便提高他的收入,也示一郡之长对本地清官廉吏的体恤。然而李格非就是李格非,他感恩在心,却坚辞不受,依旧做他的官场高士,依旧守着他的两袖清风。
常言,人生有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考取进士时的李格非四事已占其半,所谓大登科罢小登科,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李格非的好事一桩接着一桩。
由于李格非一举登第,且诗文俱佳,当时人赞“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拿李格非与史圣司马迁作比虽有过誉之嫌,但已足见格非之才也属人中龙凤,固此神宗朝宰相王珪看在眼里,甚是赏识。
这个王珪虽高居相位,却也是个性情中人。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许了他李格非,肥水不流外人田,将他纳为乘龙快婿,倒也不枉对他的一腔赏识之意。
于李格非而言,中了举,做了官,又娶了宰相的千金做媳妇,好事接二连三,幸福着实来得突然。在溢满欢愉的心中慢慢回过神儿来,不禁又要惊叹于娇妻的美艳与庄雅。李格非的妻子王氏,待字闺中之时,业已出落得清雅脱俗,容姿端丽。身为相门之后,从小便接受礼教熏陶,书墨浸染,自然知书达理,工词善文,颇具大家风范。李格非遇此佳人美眷,本已喜不自胜,如今燕尔新婚,正式与她结为鸾俦凤侣,更是心猿意马。红幔闺阁之中,他与她,四目含情而视,低声倾诉着你侬我侬。高烛照着红妆,他慢慢凑近,觉知她芳泽正盛,欲熄烛同榻,怎奈又不舍少看一眼她粉润娇羞的脸庞。此时此刻,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时节交替,春风送暖,草长莺飞。泉城的春天早已耐不住寂寞,恨不能早一点送走那个叫“冬”的伙伴。大明湖的柳枝已抽芽见绿,百脉泉的春水也淙淙流淌。是年一天,一个碧空如洗的清晨,抑或一个月明星稀的午夜,李府深宅,传出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啼哭。在这方浸润着灵气的水土,带着形象、气质、学问、修养俱佳的李格非夫妇基因的孩子的这一哭声,足足响彻了华夏纵深千年的云霄。
啼哭的女婴,有个流芳溢彩的美名——清照。其父格非大概要取章丘秀江之畔的明水“水色清照”以示纪念之意。不管取何意,这个名字所代表的都是清照以及格非乃至整个李氏家族冰清玉润、风清月朗的高洁情怀。而且,这个名字,也为中华词坛增添了一抹浓丽而永不褪却的亮色。
哭声止住,她将一副醉人而舒适的小眼神,传递给父母,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传递给孕育她的那片土地和天空。
中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就这样诞生在一个诗礼簪缨之家。
此刻,忘却窗前的雨,也缓缓合上心中的那幅有灵性的活卷轴,然后封存在心房的某个角落。独坐木椅,目视眼前形不成焦点的窗棂,回味着方才画卷里的场景、人和故事,如真似幻。至此,一场穿越古今的相逢,一次久违的邂逅,随着这位惊世才女李易安的突然降临缓缓拉开帷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