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课堂里,根据问题——思考——分享三个基本单元进行教学。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或主持,或提问,或陈述,或讲解,或补充,或争论;老师站在教室一角,偶尔出场,或组织,或鼓励,或点拨,或总结。这样的课堂实在美好!
有人说:孩子们都敢于分享,乐于分享,这样的课堂看似美好,但是,怎样才能确保这样大胆的放手能真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思维的生长,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课堂里,我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胆大尝试,发现利用大问题引领分享语文课堂,可以将分享引向深入。
一、单元主题的大问题让分享跨大步
老师执教主题单元整合课《大与小》,围绕主题“大与小”,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三篇主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解决“大与小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的问题,提取信息,品析词句;第三课时解决“大与小究竟能告诉我们什么”的问题,领悟文章主旨,学习习作方法;第四课时尝试习作,分享习作体会。四课时学完一个单元,让分享跨出很大的步伐。
且看第二课时片断:
(一)主题导入,抛出问题。
师:上节课,从一开始我们就聊了这个单元的主题为什么是这样一组反义词,能告诉我们什么?但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概括了内容就可以,我们还必须深入文本去读,看看这三篇课文中的“大”与“小”分别体现在哪里?
根据单元主题,导入开门见山。聚焦一个大问题,让整堂课的学习任务清晰明朗,完成分享教学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二)思考先行,小组互助。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用笔勾画,看一看大小分别体现在哪里?勾画完毕之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分享教学第二步:独立思考。学生活动目的明确,步骤分明,5分钟的自主勾画,然后是小组分享,学生的思考时间充裕。分享教学,学生本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从一开始,就体现得实实在在。
(三)分享品味
品《“扫一室”与“扫天下”》
师:第一篇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请你们这一组分享。
生1:《“扫一室”与“扫天下”》,我觉得题目中就体现了,“扫一室”与“扫天下”就是“大”与“小”的对比。
生1:我看到课文有个问题:虽然陈蕃的房间非常脏,但是他喜好读书,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读书上面了,我觉得这也值得。我觉得他是用读书把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基础奠定下来了。
生2:我觉得他说的不对,如果他真喜欢读书的话,把它书房的东西都弄得很乱,找东西的时候找不到,因为乱会产生弊端。但我觉得生1的意思是:他喜欢读书,在他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品质,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并不是坏事。
生3: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读书上了,也必须抽出一点时间来整理书房,要不然有时也会把“大事业”给搞乱的。
师:好,这个话题算是结束了。记住,老师问的是“大”与“小”分别体现在哪里?而生1是引发了一个问题,对吗?我们先把问题搁一边,后面来解决,现在有关“大”与“小”的体现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4:我觉得生1的话里有一个“小事”与“大事”是可以体现的,我觉得扫一间屋子是小事,但扫天下是大事。
生5:我觉得我们可以直接找个中心句,而题目肯定与中心句有关,我们在文中找,他的中心句就是:“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肯打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在这里就体现了“小小的屋子”是“小的”,而“天下”是“大的”。
生4:这和我说的一样。
生6:题目就可以体现了。
生7:我觉得题目并不能说明问题。并不能说“一室”就是小,“天下”就是“大”。
生8:一间房子是很小的,天下是很大的。
师:文中有没有什么句子,我们给生7读一下,因为她说的“扫一室”与“扫天下”似乎太概括了。
生9(读):“你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能扫,又怎么能去扫天下呢?”
师:还有呢?
生9:连小事都不能做,怎么能做大事呢?
生10: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哪有精力去清扫一间小小的屋子呢?
师:生7,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7:我的问题是题目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师:但可不可以说出是“大”和“小”呢?
生(齐答):可以。
分享教学第三步:全班分享。老师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分辨学生的发言,迅速作出判断。当学生的分享不够完整,鼓励往下说;当学生的发言偏离本节课分享的主题,老师果断叫停,但并没有否定学生的发言,只是将他的问题暂时搁置,然后再次明确本次分享的大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分享;当学生的观点有分歧,甚至产生了争论,老师出场,一句“从文本中找句子读给他听”,引导学生围绕大问题从文本中去思考,做出分析判断。所以当学生说出“一室”与“天下”之大小的辩证关系,这是文题辩证深化的观点,或者也是教材编者也没有思考到的,也是拓展思维的话题:“一室也大,天下有时也小。”
由此可见,利用单元主题的大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跨出常规思维,还能分享出意外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