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攘外必先安内”,人们一下子就会想起蒋介石。当日本人入侵中国的时候,蒋介石不思抵抗,置几万万同胞的苦难于不顾,命令东北军三十万人撤入关内,去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而将东北三省拱手让与日本。“兄弟阋于强,外御其侮。”面临外族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蒋介石倒行逆施,搞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并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国内形成了统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后,蒋氏厥心不改,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一方面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还包藏祸心,配合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的扫荡,对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其结果如何?读者诸君尽皆知之。
蒋介石所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极端错误的。可是,诸君也许不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一项政策措施,并非蒋氏的发明。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一位大臣士燮,曾有过类似的提法。士燮因其封地在范,死后谥号“文子”,为示尊敬,后人称曰“范文子”。
范文子所处的时代,晋楚争霸。郑国本是小国,夹在大国之间,处境艰难。楚强则依楚,晋强则依晋。鄢陵之战前,郑国倒向楚国。晋厉公不甘心,出师伐郑。郑国遂向楚国乞援,楚国亦派出大军驰救。当时晋国上层,多数大臣主张开战,只有士燮不同意。士燮认为,当时晋国国内大臣争权不睦,君臣之间亦不和谐。国有内忧,不宜对外用兵。只有君臣辑睦,方可对外谋取霸权。并且,士燮还认为,目前晋楚之战即使晋胜了亦不好事,晋国的内乱将会提前到来。
攘外必先安内,这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对于晋国来说,无疑是一项正确的政策建议,但在当时却没被采纳。就连士燮的儿子士丐也主张开战,反对他爹的建议,气得士燮拿着手杖追着儿子打:“国之大事,童子何知!”
后来的历史发展,正如士燮所说的,晋国胜了,国内的各种矛盾突显,特别是群臣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据“国语”记载,鄢陵之战后,晋国大夫郤至去向周天子献捷,自伐己功,以为非彼则晋不能胜;并且郤至还向周天子和王公大臣流露出欲主政晋国的想法。这样就直接触及了中军将栾书的利益。于是栾书借厉公之手铲除了“三郤”,接着又与中行偃联手,杀死了晋厉公。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弑君事件。假如当初晋厉公采纳了士燮的建议,历史的发展也许不是后来的样子。
另据史书记载,鄢陵之战后,范文子以为难必作矣,恐祸及焉,乃召其宗、祝,为之乞死,不久而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