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实在懒得折腾,冰箱里拿一盒馄饨,橱柜里拿一包方便面。两个锅同时煮,十分钟后两碗馄饨,两碗面出锅。馄饨好说,撒几颗菠菜,放一个海参,虾仁儿馄饨,可所谓海鲜大餐。方便面这东西就有点难下肚儿,米倒喜欢,但是也想着让他吃的营养丰富一些,煎了蛋,切了几道生菜,堆放进去。快手早餐还真的挺快。
随后发了个朋友圈。有人说,你这早餐够硬啊,有人说,你这早餐的的颜值还挺高,有人说,你这早餐还有选择性,还有人说,如果你能把这些心思用在专业上面,我估计你前途无量。我看了一眼这评论,开始没什么感觉,可能因为反射弧比较长吧,但过了一会儿心里不舒服。
这个人不是陌生人,是我曾经的心理督导老师。他一直在劝导我要如何把专业学精、学透,做大、做强。我可能有点太烂泥扶不上墙了或者是还不没和成泥?记得上一次我们的分歧还是因为关于如何对来访者进行疏导,他倡导直击内心,抓出问题,让来访者瞬间感觉到你的专业性。而我认为的可能是因自己的经历而得来的经验,我觉得还是得靠疏导,看看来访者的承受能力再决定如何进行下一步。不能轻易下定义为某类人格障碍就用术来专攻。
他说,你作为一个向导,你不给患者明确的目标和最根本的治疗,本身就失职。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和分析师。
我没有说话,还是有点怂的,毕竟我认为这个行业没有速成一说,而且更多靠的是经验和经历。我欣赏他的专业能力,但不认同他的这种做法。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需要心理辅导的人都要被拉出去精神裸奔一次。她想不想说是她的权利,如果连这一点尊重过都做不到的话,那还算什么疗愈,底层就塌了。
后来,他不再是我的督导老师,自己开了团队,问我愿不愿意加入,我拒绝。第一我觉得自己能力还差的很远,第二我还是不赞同他的一些疗愈方法。
如果只是为了炫技,而不把来访者当人来看的话,那他们最多算一个待雕琢的艺术品,也许经过治疗,会成为有吸引力,有魅力的作品,但有没有关注过她到底是不是拥有了自我价值,到底是不是感受到了自我存在,到底是不是真的开心。老师说,这是你的需求,并不代表是所有人的需求。你要搞搞清楚,你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这还真的是个好问题啊。我的初心难道不是为了自己么?本来就没有考虑过为别人啊。如果能为自己,又能同时影响别人,那岂不是好上加好了?想到这儿,我自己都想笑。若说任性,这应该也算一条吧?
后来,私聊了几句。大概意思是鼓励我还要多精进一些,不要放弃学习,有天赋之类的。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啥了,我还觉得我的天赋是任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