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暑悦读丨糟粕·研究·票友:不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干什么

暑悦读丨糟粕·研究·票友:不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干什么

作者: 报废品 | 来源:发表于2022-08-07 01:52 被阅读0次

    早些时候,手机浏览小视频,被推送到两次这样一个视频:南怀瑾老先生说他这一生不看100年内中国人写的历史书。人家是大师,能这么说,能超过他之所知的也没几人。我辈小人,看书也不至于如此挑剔。手头就有一本自己喜欢的同龄作家马伯庸的一本《中国简史》。

    知道套路的人一定明白,这么大一个题目,落在一个小说家手中,肯定需要一个“神奇”的小标题,好降低阅读和接受难度。在大题目边上,也害羞似的列一行“小标题”:一部精练、有趣又生动的两千年中国德性史。

    德性,竟然是糟粕

    德性,不是“瞧你这副德性”的“德性”,而是关于历朝历代的“属性”是否“正统”的概念。根据马作家的研究,德性源自中国古代五行学说,被春秋阴阳家一派所用,解释自然万物成分和自然属性。后被儒家(主要是汉儒,孔夫子和孟老师不研究这套东西的)吸收,形成“五德学说”,用于统治阶级自证身份来源“根正苗红”。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德在五行之下形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儒家或古代知识分子,惯用“五德相生说”,也就是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直这么“生”下去,循环往复,显示朝代接替的道德意义上的名正言顺。武装起义出身的皇帝喜欢“五德相克说”,金克木,木克水,水克火……,显示自己灭了前朝建立新朝的武德。两套学说颠来倒去地用,反正都说自己是正统,反正很多时候有着“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开朝皇帝也不都是知识分子,管他呢!总而言之,德性这玩意儿,就是历史的糟粕——充斥着无稽之谈和封建迷信。合着马作家最后研究的是一坨“历屎”啊!

    学习,最宝贵的在于先有问题

    既然是糟粕,研究他干什么呢?这是我看完这本书最鲜最亮的一个问题。2004年,在澳洲读书的马同学——那会儿还不是作家,青春年华精力旺盛,最喜欢瞎琢磨(我怀疑那会儿还没女朋友),读了《史记》之后也形成一个最鲜最亮的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刘邦斩白蛇这么一个神叨的故事记录在《史记》里?”历史学家最忌讳的就是把这些不是历史史实的内容记录在史书里头。好家伙,有了这么一个问题之后,马同学一发而不可收,钻进去了,查阅各种历史资料、文献,还向懂行的朋友请教,瞎琢磨还琢磨出味道来了,后来定睛在“德性”这么一个点上了。最后还有了这样一本书的成果,成果还不止这一个,他多年的潜心研究,对什么阴阳五行八卦知识越来越丰富,读懂古籍也颇为不易,这为他后来的古董类、历史类小说创作提供了本体知识,多好的一件事!

    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是我们教育教学上非常讲究的。可我们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吗?小学生为什么要双减,为什么要减少考试,我觉得有一个最明显不过的道理,就是为了让教学回到兴趣的培养或者保护上来。

    学习有兴趣很大一个表现就是小学生会不断提问题。儿子受我影响,对足球有点兴趣。我看球儿的时候,他也凑过来,一起看一下,刚开始问这是什么队,队里哪个队员最厉害。时间一长,开始问高难度问题,中超是什么,中冠是什么。休息的时候,把自己的小动物玩偶、超级飞侠玩具,拿出来当球员,又把自己的磁片玩具搭成一个球场,双方“队员”在“球场”里踢得不亦乐乎。你说这不是学习,刷题没时间刷了,分数提不高了?这才是他这个年龄该有的学习方式。

    研究,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源

    我们常常说,要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马作家写成这本书的背后,就是一段他利用课余时间,带着问题的研究过程。而且他的研究是非常典型的文献研究,从《史记》发端,接到《汉书》、《晋书》之类的断代体史书,再到《册府元龟》这类古代历史百科类书籍等等。可以说,一个漫不经心的问题,因为研究,促使马伯庸进行广泛阅读和钻研,也促使他从马同学向马作家转变。

    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有“研究”这方面的培养吗?应该说情况慢慢在改变。什么STEM学习理念、大概念的单元整组学习范式、深度学习理论,这些教育教学概念的形成、推广,就是反映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其中“带着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项目设计”都是比较突出且好理解的核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势必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形成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研究产生的学习动力,这是分数评价无法给予的,是“我要学”和“要我学”两个本质的区别。儿子每天最烦的就是做暑假作业,一做作业就说“烦死了”,但他没有乱做,做也是认真做的,就是嫌烦,就是想玩。很有一种学习“异化”的样子。可他回到刚才所讲的玩的状态当中的表现就很正常,他给双方队员取了名字,还认真写到白纸上,每个字也是一笔一画端端正正,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玩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思考,字也用心练了,还运用了“拼音代替”的问题解决方法。为什么教育专家老说小时候玩得多的孩子,长大学习不会差。因为从玩到学习(研究),他已经在玩中学会了研究法。很多老师也提倡玩中学,学的不是书本知识点,而是方法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么看来,马作家小时候会不会就是一个“调皮蛋”呢?

    票友,将自己的兴趣变为特长

    票友,广大戏曲爱好者也。马作家这位历史票友,也利用写书粉墨登场了一回,虽然不如名角、专家法眼,但是其价值在于能将自己的兴趣转变为特长。通过写书,马作家的语言鬼才的特长得以彰显。这种“流行味”的语言,颇受市场欢迎,有类似风格的当属《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

    票友,图个喜好,最大的成就应该是能登台亮相,给名角捧个场,扮上一角色,唱上一两句。我觉得这种状态,很符合我们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种以考级为目的,换取中高考加分的特长培养都挺扯淡的,我敢说,对于普通孩子来讲考级越高,这人肯定不会把这活儿当作自己吃饭的家伙(职业)。你要让梅兰芳换到现在去参加个京剧培训班,考个十级什么的,他早叛逆了,老子不干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兴趣班培训机构是培养不出大家、大师的。你让小朋友硬着头皮学某样兴趣特长,本身就曲解了兴趣这个概念,这样的风险比较大,成本也太高。兴趣这家伙跟对象一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好好地在学校各个学科都要认真学,这个特长、兴趣自然而然会显现出来的。

    票友,有一个外在条件,就是要有闲、要有钱。且不说这个钱,单说这个闲。你没有闲暇时间,怎么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马作家要是在澳洲留学,一天天刷题、做作业,肯定不会研究这种“旁门左道”,哪有时间啊,教授又在催作业了。

    这本《中国简史》不看也罢,但是马作家身上的研究学习的劲头儿,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暑悦读丨糟粕·研究·票友:不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干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qb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