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作文:校园生活
我们上一次已经找到校园生活的写作素材,有一些同学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即便是我找到学校生活的人、物或者事情,也难免写的跟其他同学差不多,因为毕竟现在校园生活都大同小异呀!
这样的抱怨也有道理。你想想看,大家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不光是学生,大家都是普通人类,绝大部分都是吃饭睡觉工作学习,基本都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写出让人一读再读的小说呢?
同样的素材,我们要用新颖的角度和方式来表现它,这样就可以推陈出新啦。
技能稳拿
用新形式表达文章,就不能像从前那样事无巨细地叙述,需要进行取舍。这就要着重关注到文章的详略问题。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一篇作文,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安排得很恰当,就叫详略得当。作文详略得当,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如果作文平均使用笔墨,眉毛胡子一把抓,把需要详写的内容淹没在一般内容之中,文章就没有主次,中心思想也就被淡化了。
我们一定要注意详写和略写内容之间的关系,让它们相得益彰 ,形成一篇详略得当的文章:
第一.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
第二.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
第三.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范文赏析
校园生活二三事
我们不也正是一团星云吗?有光,有热,和火一般的热情……
我们的校园生活,如万花筒,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 题记
一
听!哨声响了,拔河比赛开始了。我们女生拼命地为本班男生加油,可这些男生竟这样不争气,首战告败。女生都气坏了,喉咙都喊哑了可男生还是败下阵来,真没劲!再瞧那边,垂头丧气的男生竟又摆出一副高傲的样子:第三名也不错嘛!你们瞧着不顺眼,明天不给你们喊加油,让人们静静地欣赏你们气急败坏的“英姿”!听听,用的是气急败坏,而且是英姿,多可恶!哼!输了还有理!自欺欺人,亏你们说得出口!好一阵唇枪舌剑!第二天,女生上阵了。出乎我们意料,所有男生包括昨天口舌大战的主将,一齐放开了山风般奔放的嗓子:加油!加油!他们粗粗的噪音和我们几个未参战的女同胞尖尖的嗓音混在一起,此刻,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雄壮的音乐。它像面前的绳拧成了一股,成为一支催人奋进的歌。女生受到鼓舞,一鼓作气,打了个漂亮的快速仗,首战告捷!噢,噢!我们赢了,我们胜利了!昨天的懊丧、埋怨顷刻间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欢呼、雀跃!我们毕竟同在一个集体,为集体争光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今天,我们又一次达到了这目标,怎能不高兴、不激动呢?
二
瞧!我们班课堂的气氛怎么这样热烈?原来是在上妙趣横生的数学课。提问的时间到了,同学们照例活跃地思索着:这一步证明似乎多此一举吧,噢,不,问题不会这样简单……咦,这样证明太繁琐了,能否另辟捷径……一双双手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有平常大大乎乎的小伙,也有文文静静的姑娘,此时全都像换了一个人,胆大心细,提出一个个新颖而巧妙的问题。铃……唉,怎么下课了!时间过得真快!当然,下课后,老师的身旁又少不了围上一群爱思考的学生……我特别愿意到六班上课,因为同学们爱思考,肯动脑筋,敢于提出异议……听!这就是老师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引以自豪的评价!
三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是谁在这样充满激情地朗颂《青春万岁》?也许你没留意,也许你不相信,有多少人羡慕你年轻……是谁这样深情地唱着《趁你还年轻》?是谁伴着《青春曲》的旋律迈开了轻盈的脚步?是我们,这是我们的周末晚会。请来吧,来到这里,紧张、疲劳便会云消雾散。您知道吗?我们既会学习,也会生活!
时间飞快地流逝,我们的校园生活也不断变换着色彩,欢乐、苦恼也随之而来。但,我们爱校园生活,因为它是火与诗一般的生活,这是真正的生活!噢,我们的校园生活,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有欢乐与苦恼;又如万花筒,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
在初中校园中,我已度过两年的时光。热情的同学,和蔼的老师和严肃的课堂,一个个炫丽的镜头构成了我丰富多采的初中生活。
镜头一:
快,快拿水粉来!我们板报制作小组的组长志强喊着。
哦,来了,来啦,水粉到!我拿着水粉匆匆忙忙赶到,用水粉笔沾点水交给组长。
大汗淋漓的组长如长虹贯日一般在原本已经描好轮廓的纸面上挥舞着。我们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就这样,一幅美丽的板报就在组长绝妙的手艺下结束了它的尾声。
终于,我们的佳作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我们小组一致欢呼歌颂。
镜头二:
谁,是谁拿了我的橡皮?王哥焦急地喊了起来。
不知道啊!刚才不还在桌上吗?志强说。
没有啊,快呀,我急用,谁帮我找找看!
我……我……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于是,教室里所有人员一齐动身找橡皮,场面别说有多热闹了。
最终,王哥的橡皮找到了,大家都快乐地笑着。
镜头三:
教室里弥漫着严肃的气氛,大家正在与试卷作着猛烈的斗争。即使老师在那里巡逻着,也无法镇住大家。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嘛!有本事的同学有高招,没本事的或认真学习的同学就在那儿埋头地苦思着。老师见了,只是摇摇头,也没说什么,其实无声胜有声,这招一出,同学们的偷胆也变小了,就算本事再大,也不是戒尺的对手。
……
初中生活真是丰富多采,在里面我结识了许多朋友,认识了许多老师,也让我体会到了友情,师情的力量……
拓展经典
我们来看看著名散文家张中行先生是怎么写他的校园生活的。
红楼点滴(一)
张中行
民国年间,北京大学有三个院:一院是文学院,即有名的红楼,在紫禁城神武门(北门)以东汉花园(沙滩的东部)。二院是理学院,在景山之东马神庙(后改名景山东街)路北,这是北京大学的老居址,京师大学堂所在地。三院是法学院(后期移一院),在一院之南北河沿路西。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四层的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一个横长条。民国初年建造时候,是想用作宿舍的,建成之后用作文科教室。文科,而且是教室,于是许多与文有关的知名人士就不能不到这里来进进出出。其中最为大家所称道的当然是蔡元培校长,其余如刘师培、陈独秀、辜鸿铭、胡适等,就几乎数不清了。人多,活动多,值得说说的自然就随着多起来。为了把乱丝理出个头绪,要分类。其中的一类是课堂的随随便便。
一般人谈起北京大学就想到蔡元培校长,谈起蔡元培校长就想到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这风气表现在各个方面,或者说无孔不入,这孔自然不能不包括课堂。课堂,由宗周的国子学到清末的三味书屋,规矩都是严格的。北京大学的课堂却不然,虽然规定并不这样说,事实上总是可以随随便便。这说得鲜明一些是: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
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这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北京大学不乏名教授,所讲虽然未必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是名声在外。这是一方面。有些年轻人在沙滩一带流浪,没有上学而同样愿意求学,还有些人,上了学而学校是不入流的,也愿意买硬席票而坐软席车,于是都踊跃地来旁听。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北京大学课堂的惯例: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且说我刚入学的时候,首先感到奇怪的是同学间的隔膜。同坐一堂,摩肩碰肘,却很少交谈,甚至相视而笑的情况也很少。这由心理方面说恐怕是,都自以为有一套,因而目中无人。但这就给旁听者创造了大方便,因为都漠不相关,所以非本班的人进来入座,就不会有人看,更不会有人盘查,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期,上课常常在一起,比如说十几个人,其中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旁听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这模模胡胡,有时必须水落石出,就会近于笑谈。比如刘半农先生开“古声律学”的课,每次上课有十几个人,到期考才知道选课的只有我一个人。还有一次,听说是法文课,上课的每次有五六个人,到期考却没有一个人参加。教师当然很恼火,问管注册的,原来是只一个人选。后来退了,管注册的人忘记注销,所以便宜了旁听的。
再说应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据我所知,上课时间不上课,去逛大街或看电影的,像是很少。不上有种种原因或种种想法。比如有的课不值得听,如“党义”;有的课,上课所讲与讲义所写无大差别,可以不重复;有的课,内容不深,自己所知已经不步;等等。这类不上课的人,上课时间多半在图书馆,目的是过屠门而大嚼。因为这样,所以常常不上课的人,也许是成绩比较好的;在教授一面,也就会有反常的反应,对于常上课的是亲近,对于不常上课的是敬畏。不常上课,有旷课的处罚问题,学校规定,旷课一半以上不能参加期考,不考不能得学分,学分不够不能毕业。怎么办?办法是求管点名(进课堂看坐位号,空位画一次缺课)的盛先生擦去几次。学生不上课,钻图书馆,这情况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盛先生总是慨然应允。
这种课堂的随随便便,在校外曾引来不很客气的评论,比如,北京大学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前门的门槛上,就是一种。这评论的意思是,进门很难;但只要能进去,混混就可以毕业,因为后门没有门槛阻挡了。其实,至少就我亲身所体验,是进门以后,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说是空气,无声无臭,却很厉害。比如说,许多学问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蓝布长衫,学生,即使很有钱,也不敢西服革履,因为一对照,更惭愧。其他学问大事就更不用说了。
时间不很长,我离开这个随随便便的环境。又不久,国土被侵占,学校迁往西南,同清华、南开合伙过日子去了。一晃过了十年光景,学校返回旧居,一切支离破碎。我有时想到红楼的昔日,旧的风气还会有一些吗?记得是一九四七年或一九四八年,老友曹君来串门,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讲台下作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我走出来,想到北京大学未改旧家风。心里觉得安慰。
小试身手
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把文章素材进行适当的详略安排,并且至少换一种表现方式,对比自己两种不同表现方式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