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为什么能在齐家方面做得很好?
二、女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为了保护女子,还是压迫女子?是成就人还是约束人?
三、女德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儒释道三家都一致赞同?
近年来看到女德话题时而出现,我心中产生一些疑惑,因为我也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而且有很多感触。而非常惭愧的是,我只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才学十分疏浅,所以此文只作抛砖引玉,期待真正的学者提出高论。
一听到三从四德这类字眼,可能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一听就觉得现在是和平、先进的文明时代了,这种愚昧糟粕的东西怎么又冒出来?就我自己来说,我是落入想当然的观念里了,因为当时并不了解其具体的内容,只是人云亦云就觉得好像是女子柔柔弱弱,逆来顺受,受人压迫没有头脑没有自由没有个性的样子。
但至少我们看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却几乎都不是这样,而多是聪明美慧、娴雅有度的样子。
先介绍一下我的经历吧,我第一次了解到这方面内容是在四年前,逛书店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书中目录里有一个《女儿经》,后来在网上搜了一下,看的七言的版本,忍不住在心里赞叹!因为这跟我的经历有关,平时能接触到很多女孩,所以很熟悉她们的教养高低以及别人的评价。我知道那种安静、本分、温和的淑女型最让人喜欢,而且不沾一点是非,不但没有人会去欺负她们,甚至连闲话都说不了一句。因为这种女孩虽然温顺,却自然能对男孩们产生出距离感,让男孩不敢随意去招惹嬉戏,如果再多一点端庄气,就更让人从心里尊重。相反那些有脾气的女孩,似乎本该是人人不敢惹的,却恰恰相反,总是是非不断。而前面所提的女孩,就没人能说出一点毛病。
我自小体弱多病,性格也偏女性化,像贾宝玉的性格,且贾宝玉的名言都十分认可,如女儿两个字比玉皇大帝等名号还要尊贵,女清男浊论,鱼眼珠子论等。但即使在这种状态下我一看到这个《女儿经》就从心里觉得它说得真好,觉得其内容可以很好的保护女子,助其成德。如果女孩没学过这些,全凭自己的经验和观念盲目处世,就容易走很多弯路。
后来我也在山东教师教育网看到有教授讲这个《女儿经》,感到这个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自从喜欢上国学后,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我都会粗略看一看,所以也看了一些女德方面的书,近现代如印光大师、王凤仪老人、曾仕强、马益玲、张雪、秦东魁等很多位老师都有著作。而古代除了有不少家训格言和儒家文集提到以外,还有不少专门的女教之书,其理论依据应该是来自《周易》。由于我不懂易学,又没看过史书,所以实不敢也没资格发表什么,仅提出几点疑惑吧。
一、古人为什么能在齐家方面做得很好?
古人非常注重家庭和睦,如《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所谓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把家人教化得和乐有序,从而感化四方,使国人竞相学习。
司马光云:《诗》始关雎,《易》基乾坤。古人首先注重的就是夫妇和睦,认为是人伦之始,王化之基。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要想成为一名君子,从处理好夫妻关系开始。古人多是一个家族生活在一起,而且常常能管理着几十人几百人的大家族井井有序,上下和顺,这在现代好像太难想象了。如果靠压迫或者愚弄女性能不能达到这种程度?
古人讲学者学为人也,人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最注重的就是伦理道德,不像我们注重的是知识技能。自尧舜时代我们就有了五伦的教育,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而我们今天的伦理似乎都成了朋友关系,朋友间都是平等的,男女平等、师生平等、长幼平等,看起来当然是非常尊重人权。哪一种理念更先进更合理虽不好说,但从现实来看,我们今天的家庭和顺程度、离婚率实不能跟古人比,也无法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相比。那一代人虽已不学孔孟,但根深蒂固的观念仍是有的。
另外这些平等的观念似乎是清朝末年以来跟西方人学的。西方人如此平等,他们的生活很幸福和谐吗?我曾听说美国青少年犯罪率世界第一,但不确定真假。而且我感觉我们现代虽然繁荣发达,但是烦恼却很多,常常是富而不安,贵而不乐。
古语又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因古人认为在家庭中母亲的性情和教育对儿女的影响都重于父亲,所以从胎教开始就非常注重,而且是以德行为主,母亲的一言一行都要端正,心念都要是善念,很讲究母仪风范。如果没有贤母就很难有贤子孙,而且若夫妇不和,孩子的成长也很容易出问题。在这里我想到,如果女子是被压迫的,没有头脑的,那古代那么多圣贤君子、孝子贤孙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二、女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为了保护女子,还是压迫女子?是成就人还是约束人?
看古人的论述,女子区别于男子之德主要是谦卑、柔顺、安静、辅助、贞洁。说德不分男女的朋友可能是把这个德理解为社会公德了,但刚才说的都是自性之德,也就是男女所该有的不同的性情、品质,在《周易》里面体现为乾德和坤德。
前三个特点似乎都与大地一样,大地谦卑处下,承载万物,海涵包容,如此才能世界多彩,生命不息。谦卑之德本不分男女,但因为地的特点,却对女子格外重要。比如“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说,有人说这个“无才”与“无我”的用法一样,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是心中无我。无才也不是真的没有才,是心中无才,明明有才却不觉得自己有才,这个德就是谦卑之德。
但是古人确实不让女子去学校读书,只是学一些《女诫》、《女小儿语》之类。可能一是因为古人重德而不重才,那些经史子集又多是为了治国安邦,治学论辩之用,古时候并不需要女子做这些事情,诗词歌赋这些纯文学又容易增长浮华;二则就是担心女子读书多了会长养傲慢心。
要注意的是,《道德经》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尧舜禹并未读过四书五经,孔子也没读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但却很难被后人超越。如果把《女小儿语》这些书笃行得扎实,一样是极高的德行和智慧,足以在人世间成为一个完人,当然要出世另当别论。如果不想治国建功,很多书可能是不必读的。如程颢夫子在评论蒙学里的洒扫、应对时说,即学此便可达至天德。道家和佛家更是讲清净心是真智慧,还有如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因为遵守各种规矩而产生定力,因定力而产生智慧。
第二个特点是柔顺,可能很多人一下就想到没有原则的一味顺从。《女诫》中言到: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刚强的女子容易跟男子起冲突,温柔的女子却容易让男子心软,心生爱怜,这是以柔克刚,难道不是顺其天性而教吗?
《女诫》又言:然所求者,亦非谓佞媚苟亲也,固莫若专心正色。是说要得到丈夫的心,并非谄媚奉承就能如愿,而必须专一其心,端正其色。我们看到古人一再要求女子端庄,一个端庄的女子会是一味软弱顺从的吗?这很难想象。
《女小儿语》中言到:夫不成人,劝救须早,万语千言,要他学好。体现的是贤惠温存,助夫成德的形象,而不像现代总是动辄吵闹。在各种女教之书中几乎都提到了劝夫,这更不是一味顺从。
另外在个人的经验中,女子如果像男子一样争来斗去,甚或吵闹怒骂,是很掉身价的,至少不是大家闺秀的风范,不但显得教养粗俗,还会给人一种可以轻慢的感觉。
《小学诗礼》中说:男女无相渎,天地之大义。渎是轻慢的意思。所以我想到古代家庭可能多是那种相敬如宾的生活,不像现在这样轻浮。这在《女小儿语》中有批语:相敬如宾,相成如友,媟狎谑戏,夫妇之丑。
温柔似水的女子总是让人一见就觉得舒服,无论男人女人最喜欢的都是这种女子吧?水利万物而不争,随圆就方,但却能柔弱胜刚强,这不是《道德经》里的教诲吗?有些人在惯性上以为柔顺就是懦弱胆小没有原则,而古代女子却常常有特别刚烈的一面,从那时母亲教育儿女的严格程度就可看出一二。
第三个特点是安静或者说安定,曾见有人言道女子如地,地静让人踏实、舒服,地动让人紧张、不安;地静养人,地动伤人。内心宁静的女子让人一见到就觉得节奏一下子舒缓下来,心也跟着一下子静下来,在家庭内就宛如一根定海神针。而女子多言多动对丈夫、孩子、长辈的影响则是非常不益的。
朱熹言道:女子端庄静一,男子就不敢对之动以邪念。这样的女子实是美好,实是“不可求思”。这个端庄静一之德,对于家庭的平和安定,对于这个浮躁的时代实是有太多的好处了。
男刚女柔,男动女静,男主女从,这是我们脑海中会出现的第一印象,看起来是比较符合自然规律的。而现在就是娘炮很多,女汉子很多,这样好吗?个人感觉,即使从优雅程度上来说,也还是安静、柔和的女子更优雅一些吧!
说到贞洁,我首先想到的是现在流行的女子穿短裤,秀大长腿。在我记忆中,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女子这样穿着上街,可能人人唾骂,说这人不正经。现在却把这当成了美,这是为什么呢?
古时的衣着设计总是尽量不让人生起欲心,如《女小儿语》中说:妇女装束,清修雅淡,只在贤德,不在打扮。古代对于男女间距离规定得很严格,如授受不亲、七年男女不同食不共席,这其中有个好处就是建立女子的羞耻心,让她们觉得与男子交往过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从而从心里不愿逾矩,这样男子想哄诱她们就难如登天。而如今早恋、堕胎、婚外恋等现象非常严重,其中最受伤害的不就是女子!《女小儿语》中说:邪书休看,邪话休听,邪人休见,邪地休行。古代女子如果遇到男子言语不正经,立马就会翻脸,或远而避之,而现在就很少了。
古人一直教女子心地纯洁、本分、不随意招惹外缘。而西方那些性教育,只是分析利弊,却不从羞耻心,不从道德观念下手,而且他们还崇尚自由开放。若没有此女德之流传,那些浮浪男子真该庆幸了!
另外三从四德到底是什么意思?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在没嫁人的时候要听从父亲的教导,嫁人之后要辅助夫君,如果丈夫死了,就要好好教养儿子。我们往往一听就以为这个从是指服从,那这个夫死从子至少就说不过去,《红楼梦》中贾政对贾母的态度我们都该知道吧?
《女诫》中对四德的解释是: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从大处看,这些解释都很正,即使在现代也是一个完美女性的典范。
可能有人会说这四德细说起来,里面条条框框太多,非常压抑。但规矩往往是用来保护人、成就人的,就像我们要遵守的校规、法律一样。
《菜根谭》里说: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种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列女传》里说:妇人脆于志,窳于心,不可以邪开也。可见古人对女子尤其心志方面是一种谨慎保护的态度,这是因为女子身心皆弱,与男子不同。同时在佛家比丘要受250条戒律,而比丘尼要受348条戒律,是不是也是同样的原因呢?
回想一下,古人好像是很重视女子心性的纯洁,总是尽量不让她们与外面的花花世界接触。而接触多了人心世故,名闻利养,就变成了贾宝玉口中的“鱼眼珠子”。令人惋惜的是,现代人就不注重这种冰清玉洁的气质,而多是往个性、会玩这些方面发展。古语云: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源头清,则水流不浊,所以称女子教育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
其他如三妻四妾、从一而终等内容,并没有人再拿出来讲。虽然这些古老的制度已经过时,上面这几点女性之德却不会过时,它们对于女子提升自我、趋吉避凶实是好处太大,让本来就兰心蕙质的女儿们更加人人爱敬!
三、女德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儒释道三家会一致赞同?
首先我发现古代的女教之书,多是女子或男子写来教育家族内的女孩的,后来被广为传唱。他们可能观念有错误,但出发心是好的,因为他们是觉得女子本来就该是那样子。否则以古人讲究孝道和悌道的程度,怎忍心看着自己的母亲被父亲压迫,怎忍心将自己的亲姐亲妹亲女送出去供人压迫?
女德的理论基础该是来自《周易》,《周易》讲的即是阴阳之道,有不少古人在阐明夫妇之道时就常引用其中的道理,如董仲舒、二程等。另外《礼记》中也有很多关于闺门和夫妇生活的条则,这些是比较早的。或许,要论说女德之前,能把《周易》读通会最有说服力。
女德的主要倡导者是儒家。孔子虽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但也说过: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可见他主张尊敬妻子。另外儒家的观点中,如重德不重色、夫妇义合而非情合、严戒女子起欲心等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印象非常深刻。这几条似乎能诠释古人的很多做法。
后来我看到儒释道三家对女德的观点几乎一样。但道家的书我读得最少,道家似乎也很少论及男女之道,我偶然看到的几句都甚是直接,如《太上感应篇》中直接把“女不柔顺”列为恶行之一,在《列子》、《太平经》中也有相当直接的论调。佛家如近代的莲宗祖师印光大师,如《佛说玉耶女经》、《成具光明定意经》等提到的为妇之道也是同样的论调。
古来大德如云,为何从未有人对女德提出过反对?而且儒家讲究仁者爱人、中庸之道,道家讲上善若水、不争不怨,佛家更是众生平等、大慈大悲,却为何都对作为人类另一半的女子如此不公?他们的论调真是在说男女不平等吗?
看到讲传统文化的人常譬喻说男子如天,女子如地,天上地下,是分工不同,不能说是不平等,如果天地平齐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又如五根手指,长短不一是各有功用,非要一样长就不好用了。
另外我们看看现在流行的父母与子女做朋友的观念。我们认为古代是封建家长制,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基本是这样,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想想,那时有没有如青春叛逆、离家出走、各种不服管教等现象?太少了。看看现在的孩子有多少问题?!我们真相信那种父子平等的观念是正确的吗?这种平等会不会是一种肤浅的平等?
同样所谓男女平等会不会也是一种肤浅的平等?长幼尊卑、天尊地卑的“尊卑”就是不平等吗?我国历来讲究的是礼让,讲究的是“和”,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不但没有侵犯过其他民族,而且总是帮助他们。而西方则是喜欢“争”,争权利,争平等,他们在近代就是一群强盗,现在也总是挑起事端,是不是?
随着继续学习国学,我感觉女性问题的分歧根本上好像是在于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如中医讲解毒,而西医是消毒,整个西方文化是二元对立的,对立就必定有矛盾和斗争。而中国文化虽然也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但却是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另外我们要求人性顺从天性,注重改掉自己的毛病,西方则是张扬个性。我们注重做人的义务和责任,西方则注重自己的权利。我们注重群体,人要各安其位、各守其分,西方则注重个体。我们注重做人的规矩,谨言慎行,西方则注重自由。
论科技知识是西方人或者说现代人强,如果是做人的智慧呢?如果真像儒释道三家所说,人人自性本具圆满智慧,只是被外物和欲望所迷不能显现的话,那当然是古人的智慧高。因为古时候人心清净,而现在物质发达,就如《道德经》里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而且现在的学问研究的都是外物,在修身养性上就不太重视了。
同时我发现古人似乎一直都认为更古的人德行和智慧更高,如《礼记》中说: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如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与佛家正法时代和末法时代的说法如出一辙。
本篇是我想到的几点疑惑,言语不当之处希望朋友们见谅海涵!自从四年前接触国学以来,我的人生观念可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想过去的路是怎么走的?全是自以为是啊,做错了还不知道错在哪。现在慢慢地学习谦卑,学习感恩,与人为善,真诚希望所有追求真理的人们都能平安吉祥,福慧具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