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我的家乡一无所知#
瓦力老家是赣南的一个小山村,属于丘陵地带。
90后的瓦力,和很多80后的小伙伴小时候一起玩耍长大。
依稀记得,当年村里没有水泥路,那时还有农忙假。
农忙的时候,需要手工收割家里几亩地的稻子,收花生,收茶子。
农忙时的中午13-15点,一般是大人在休息,我们村里的娃成群结队去下河塘游泳。
85-95年出生的这波小伙伴。
我们的感情是最铁的。
走街串巷,赶集玩耍,还有最难忘的上山砍柴和采蘑菇。
然后,瓦力慢慢长大,村里是越来越像城里了。
1997-1999年,港澳回归,2000年,瓦力在村里的另一所小学上学。
在后来,初中,高中毕业,然后念了野鸡大学,毕业广漂几年后。
未来弥补缺憾,考了一个研究生。
一转眼,送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村里在2003年开始,有村道了,在2007年开始,有水泥路了。在2010年之后,城市化开始席卷而来。
绝大部分村民都进城务工了 ,到了2017年,村里1000多村民,不足100户还在种地。
城市化让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瓦力认识的老人一个个离开,只剩下少许的老弱病残留守在村里,00后,10后,很少有儿时那种结伴而行采蘑菇玩泥巴游池塘了。
现在村里的娃也都是和城里的差不多,各户之间少有交流,大家都是变得冷漠了,祠堂宗族观念慢慢弱化,淡化。
在转眼。
瓦力已经30岁了,一年还是会回村里探望年迈的父母。
以前的小学老师比学生还多,瓦力小时候上学记得人山人海,一个教室都做满了学生。
村里也有了路灯,可是路灯下没有了乡里乡亲的味道。反而大家越来越生分。
瓦力在想,或许这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村运伴随国运一起在跨步发展。没有了年味,没有了传统,没有了村里大集体的欢声笑语。
等30年后,我们这代人慢慢老了,故乡原来的样子,可能只能活在记忆里了。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成长,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碰撞,让村里和城市越来越接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