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人读书法

古人读书法

作者: 一句话读懂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18:30 被阅读0次

今天班级里的一位学生跟我抱怨,说自己明明每天都在看书。可是有些名著实在是太厚了,没时间看,着急又上火。经过了解我才知道他读书的时候永远都是从第一页开始,力求逐字逐句都能弄明白、并且看过就忘,自己从不记笔记……其实对于初中生而言一些鲁迅先生的著作,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我而言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让他看书能更加有效率和自信一些,我特地整理了几种读书的方法,希望你也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01 诸葛亮:“观其 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 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 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 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 徐庶、孟公威三人 读书学习“务 于精熟”。曾 经“走马 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 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 略”。他 没有钻进书 堆,死记硬 背,而是泛读 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 夜从容,常 抱膝长啸”。他 对好友们 说:“你们几位 从政可以做 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 诸葛亮“仕途 ”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 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 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02.陶渊明:“会意 ”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 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 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 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03.苏轼:“八面受 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 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 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 说:“少年为学 者,每一书,皆 作数过 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 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 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 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 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 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 遍学习 “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 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0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 书须知出入 法。始当所 以入,终当所 以出。见 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 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 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 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 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 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 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 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 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法。

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 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05.郑板桥:“精当 ”读书法

读书 ,哪“三余”呢?他 说“:冬者岁 之余,夜者日 之余, 雨者晴之余。”

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 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 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 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 会有收效。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 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 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 则精者皆 粗”。实际上,郑 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 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 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 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 郑板桥还比 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 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 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 露 ”。

06.张溥:“七焚”读 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 强调“眼到、手到、心 到”。

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 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 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 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 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 斋”,也叫“七录斋”。

07.顾炎武:“三读 ”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 方 法 。 他 的“ 三 读 ”读 书 法 即“ 复 读 法 ”、“ 抄 读 法”、游戏法”。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 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 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 朗读 的 有 出 入 ,马 上 查 书 ,立 即 纠 正 ,再 复 读 几 遍 。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 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 效率。

鲁迅认为,“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爱因斯坦读书时,往往有意识地忘掉一些东西;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希望你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综合运用,毕竟开卷有益嘛,从今天起希望你爱上读书,不要盲目读书。

相关文章

  • 书评

    学习书法必学古人,欲学古人必先了解古人之书法特质。读梁武帝此评能更多的了解古人书风。书之以记

  • 古人的书法

    谈到书法,不免令人痛心! 当下的伪书法充斥于市,很多人毛笔都不会执,就开始所谓的创作,导致书法失去了真正的美感,更...

  • 古人读书法

    今天班级里的一位学生跟我抱怨,说自己明明每天都在看书。可是有些名著实在是太厚了,没时间看,着急又上火。经过了解我才...

  • 艺术家发明“拼音书法”,古人不认识,现代人看不懂

    常有人感叹说现代是书法没落的时代,古人已经把书法玩到了至高境界,现代的书法水平就连古人玩剩下的那点儿都比不上。 这...

  • 书法:吃透古法才能创新

    学书法要学根本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就在古人的法帖当中。如果我们学书法,不首先去学古人,不把古人学透弄通那么我们是无法...

  • 王子铭谈怎样才能练习好书法

    一、 了解古人、现代人对书法和笔的认识: 古人“字如其人,立品为先”学习书法是必然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离不开书法...

  • 瘦金体书法│《古人雅事》

    古人雅事入书,权当也是一种雅事吧。 一、莳花 花,是自然的生命最灿烂美好的展示,莳花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

  • 书法临帖创作展览,雅俗审美教学其他

    文/辛野人 智慧书法比书法功夫重要,书法思想比书法方法重要,书法情感比书法技巧重要。读帖比临帖重要,思帖比读帖重要...

  • 观字画,见画如见人,笔墨从心出,心神合一。

    不独诵其诗、读其书,是尚友古人,即观其字画,亦是尚友古人处。 读今人书,即是与今人交友;读古人书,即是与古人交友。...

  • 临•摹1

    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尤其体现在书法上,古人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读书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sm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