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1
贾雨村回头一看,来报喜的不是别人,而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张如圭。
张如圭打听到都中准备将革职人员恢复官职的消息,连忙赶来报喜,赶紧地四下打探门路。
冷子兴一听,对贾雨村说:好啊!你赶快央你的东家林如海,托他去求贾政。
林如海听到贾雨村相求,说:你是小女的老师,有这样的机会,我岂有不尽心之理。我的夫人因病去世,岳母怜黛玉幼小,无人依傍,遣了船只来接,先生正好同路。我给内兄写封举荐信,以照顾周全。
贾雨村边谢边进一步打探:不知令亲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了些,不敢进谒。
林如海笑道:若论起来,与你是同家呢!大内兄贾赦世袭一等将军,二内兄贾政任工部员外郎,他不是富贵轻薄之流,我有书信相托,请放心。
贾雨村一听,与昨天冷子兴说的相符,谢了又谢!
黛玉与父亲洒泪拜别。
行至京都,贾雨村忙整理衣冠,拿了“宗侄”的名帖,登荣国府拜见贾政。贾政见是妹夫的亲笔信,自是热情接待。见贾雨村相貌魁伟,言谈不俗,更是优待雨村,于是极力相助,题奏谋个复职。
于是,贾雨村就有了应天府的职位。
2
且说黛玉见了贾母,祖孙二人抱着痛哭一场,当下侍立之人无不纷纷落泪。接着,贾母给林黛玉介绍了她的大舅母、二舅母以及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
正说着,后院中有笑声: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接着,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彩绣辉煌,神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这么一个明艳照人的人儿,黛玉不认得。经贾母介绍,这是她的琏二嫂子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是个十足的泼皮破落户。
“泼皮破落户”。可见,王熙凤虽出身豪门,却没有大家闺秀的温婉,性格张扬泼辣,不拘女儿小节。
王熙凤拉着黛玉的手,细细地打量一番,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儿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像是嫡亲的孙女,怪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妹妹这么命苦,姑妈怎么就去世了呢!说罢,竟拭起泪来。
从林黛玉的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可见王熙凤是个性格豪爽之人。在见到黛玉时说的一番话,既夸了黛玉又夸了贾母还夸了三春,可见这情商了得。刚才还在笑,马上就试泪了,凤姐的同喜同悲体现了她的八面玲珑,颇具“演戏”的天赋。当然,这里的“演戏”是褒义,是凤姐人事练达的小体现。
歇了气,吃了茶和果子,邢夫人带黛玉去见大舅舅贾赦。贾赦却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
黛玉稍坐一会儿,便起身告辞,去见二舅舅。王夫人却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句话嘱咐你,跟三个姐姐一起念书学针线或玩笑。只有一件事不放心,就是我那个孽根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晚上你就看见了,以后不用理他,这些姐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二舅母说的这个“混世魔王”就是宝玉。黛玉听母亲说过,大她一岁,衔玉而生,深得贾母疼爱。
读到这里,我觉得黛玉的两个舅舅都不是真心疼她的,两个都懒得相见。贾政明明在接待贾雨村的,还撒谎说斋戒去了。
3
吃过晚饭,贾母问黛玉读了哪些书?正说着,宝玉回来了。
见相貌不凡的公子哥,黛玉大吃一惊,心中暗道:好生奇怪,倒像是哪里见过的,这么眼熟!
贾母让宝玉先去见了王夫人,再回来时,已经换了装束:…… 越显得面如傅(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有《西江月》说得极为准确: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再曰: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由此可见,贾宝玉的相貌生得非同寻常,就是不喜欢读书啊,指望他来振国兴家,那是不可能的!这两首诗也反映了贾宝玉对仕途、对封建统治的背叛,虽然生在贵族家庭,从骨子里,他是反叛封建制度的。
贾宝玉一进来,便看见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的美,是柔柔弱弱惹人怜爱的神仙般的美。
“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宝玉一看,脱口而出。
“又说胡话了!”贾母道。
宝黛二人在见到对方的那一瞬,都觉得在哪里见过的,很眼熟。这不得不说他们两人的缘分早在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日日浇灌之时就产生了,所以他们才会一见如故。
当宝玉得知妹妹的尊姓大名,却没有“表字”时,当即给林妹妹取了“颦颦”二字,黛玉才有了“颦儿”的别名。
“妹妹可有玉没有?”见这么个神仙似的妹妹,宝玉忍不住问。
“我没有玉。”林黛玉答道。
宝玉一听,顿时发起狂来,摘下身上佩戴的那块玉狠命地摔去!哭道:“什么稀罕物!众姐妹没有,这么个神仙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不是个好东西。”吓得众人赶快去拾,贾母一阵好哄,才把宝玉给安抚下来。
见黛玉的奶娘王嬷嬷太老,小丫头雪雁一团孩子气又太小,贾母担心照顾不好,就把身边的二等丫鬟鹦哥给了黛玉。
当夜,王嬷嬷和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厨内;李嬷嬷和袭人陪侍宝玉在碧纱厨外的大床上。
袭人本名蕊珠,姓花,心地纯良,也是贾母的奴婢。因贾母太过宠爱宝玉,她担心人家照顾不好,就把蕊珠给了他。
因“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宝玉回明贾母后,就把蕊珠的名字改成了袭人。
袭人也是个“痴”丫鬟。当她服侍贾母时,她的眼里只有贾母;当她服侍宝玉时,她的眼里又只有宝玉了。
宝玉性情乖僻,袭人每每规劝,宝玉总是不听,这让袭人很忧郁。
待李嬷嬷和宝玉睡下了,见里面的黛玉、鹦哥还没安歇,袭人悄悄地走进来问道:“姑娘怎么还不安歇?”
林黛玉刚才还在伤心呢,鹦哥好不容易才劝住了。原来,因为那块玉,黛玉惹出了宝玉的病来。若宝玉真把那块玉摔坏了,岂不是自己的过错?黛玉越想越难过,竟哭了起来。
袭人忙劝道:
“姑娘快别这么着,将来只怕比这更奇怪的笑话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状,你多心伤感,只怕你还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
“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黛玉回袭人。她们又说了一会话,才安歇。
4
黛玉初进贾府的这一天,表面看是一派祥和,但黛玉的心里并不轻松。她见丫鬟、婆子们的礼仪都中规中矩,大事大小都非常讲究,深知祖母家不是一般的人家,她小心翼翼地如履薄冰,唯恐失了自己的规矩和礼数。自己养成的老习惯,还有新环境的人际关系,无一不考验着这个新来的年龄不大的姑娘。
第二天早上,黛玉给贾母请了安,就去王夫人那里,王夫人与王熙凤正在拆金陵那边的来信。
原来,是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了人,现在在应天府审理。薛蟠的舅舅王子腾得了消息,赶紧派人来告诉这边关于案子的情况,以求薛蟠案能取得“圆满”结局。
不得不说,封建社会弄权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够黑的,薛蟠打死了人,居然还能凭关系“通融”。
欲知案件怎么审理,请看下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