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张建坤:善护念,致良知

张建坤:善护念,致良知

作者: 张巨哲私域变现商学院创始人 | 来源:发表于2024-02-25 22:52 被阅读0次

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

精、气、神。

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

同样的逻辑,如果一个人的神不足会怎么样?

神不足则以气养神。

那么气不足呢?

气不足则化精为气。

也就是说,精能生气,气不足则耗精;气能生神,神不足则耗气。这是事物的一体二相。

人的精气神是怎么耗散的?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

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关于精气神耗散,重点来说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思虑,另一个是言语。

思虑过度会耗神,言语太多会泄气。

总体来说就是这两个方面。

如果有针对性的把这两个方面做好,就能比较好的养自己的精气神。

精气神的话题就简单的铺垫到这,接下来说“善护念”。

为什么要善于保护我们的念头?

就是因为念头会让人思虑,会让人产生言语。

正所谓:言为心之声,修言先修心。

那么,念头是由心起,还是由脑起?

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心起,只不过被你的大脑观察到了,所以很多人会认为念头是由脑起。

善护念,是为了保护我们心的能量不外泄,心会影响你的思虑和你的言行,也就是会影响到你的精气神。

什么是致良知?

良知即是天理。

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这个良知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人的贪痴妄与心性的内容。

如何致良知?

知行合一。

要在行动的实践中做到,不然的话就是空想。

心性修炼一个关键点是要去除不良的人为经验意识,复位到人的本性中去。

你的本性是什么样,展现出来的就是那个样子,真实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本性,才能够不断地修炼、磨炼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最后“明心见性”。

当你明心见性了,你的精气神又怎么会被耗散呢?

“善护念,致良知”牢记这六个字,能够保护好你的精气神。

相关文章

  • 2020-04-19

    不着相,定生慧;致良知,善护念~圈同构

  • 致良知 善护念 菩提如来

  • 读书笔记

    释迦牟尼.金刚经“善护念”,孟子.告子上“人性本善”,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东方圣人同心同理!

  • 「心学」致良知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致良知的步骤: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致良知

  • 致良知

    再说致良知之前我们得先知道何为致良知?致良知中的的致字就是到达的意思。良知代表的道德意识。 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

  • 觉悟之路

    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加行⇒觉悟 善念⇒善行⇒善业/福德资粮 溯源 *善护念 *无所住/智慧 知行合一:良知/智慧+善行

  • 致良知

    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赞“致良知”

    闻致良知,欢喜信奉,以清净心,修圣贤行。 闻致良知,即自悔过,为道做善,日日精进。 闻致良知,明心见性,智慧俱足,...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71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第五十一《黄直录》。 问:“先生尝谓‘善...

  • 2018-12-12《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建坤:善护念,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tz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