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天5分钟了解哲学与生活”之道德哲学的义务论

“每天5分钟了解哲学与生活”之道德哲学的义务论

作者: 胖艺 | 来源:发表于2018-04-15 14:21 被阅读14次

    一、义务论

    道德哲学的三个学派:效益论、义务论、德行论。效益论的关注行为的结果。德行论关注做出行为的人。义务论关注行为的动机。

    义务论(Deontology,Deon: 有約束力的責任),代表人物康德(Kant)。康德一生主要探讨四个问题:

    1)我能够知道什么?

    2)我应该做什么?

    3)我可以希望什么?

    4)人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康德认为:

    1)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意志不受外因支配。因此,人的意志可以为人制定道德准则,并且这套道德准则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的道德准则。

    2)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取决于采取该行为的动机。人只有遵守意志制定的道德准则,人才能获得自由。如果人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成为了事物的奴隶。

    3)你应该如此:不能仅把一个人当作手段来利用,还应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尊重。

    下面通过费希特向康德借钱的故事,来体会下康德的思考。

    二、费希特向康德借钱

    费希特幼年家贫,为人牧羊,没有上学的机会。村里有一位富人,有一次错过了星期日的牧师布道,非常懊恼。有人向他建议,找费希特来吧!因为费希特有超强的记忆力,可以把牧师讲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复诵一遍。富人一试之下,惊为天人,立即决定出钱让费希特上学念书。念哲学系,出路不佳。费希特毕业后担任家教,在帮学生温习功课时,念到了康德的著作。他深受启迪,于是决定到科尼斯堡大学旁听康德的课。他的热忱并未感动康德,手边的钱也用完了。他鼓起勇气向康德借钱,准备回归家乡。

     康德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最后不愿借钱给费希特。他的想法是:一,我如果今天借钱给你,那么以后你“每一天”向我借钱,我都必须借给你,否则我的行为就不符合普遍性的要求。二,我如果因为你来旁听我的课,我就借钱给你,那么“所有”来旁听我的课的人向我借钱,我都应该借给他们,否则我的行为就不符合一致性的要求。三,我如果借钱给你,就有可能使你陷入“无法偿还”的道德困境,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害你呢?

     不过康德提出一个善意的建议,说他愿意为费希特向出版社写推荐信,如果费希特要出书的话。于是,费希特在四周之内写成了《对所有启示之批判的尝试》。出版社在出版这本书时,忘了印上作者大名。当时的康德已经出版了他著名的三本书,书名都有「批判」一词,学术界都在期待他的新着。大家以为这是康德的大作,纷纷购买,报纸还做了下述报导:“任何人只要读了这篇文章的一小部分,就会立刻认出这篇文章的伟大作者是谁,这篇文章使得科尼斯堡那位哲学家对人类产生了永垂不朽的贡献。”

     等到大家得知作者是费希特而不是康德时,已经来不及减损费希特的盛名了。他很快就受聘为耶拿大学教授。

    三、思考

    1)四个救火者

    某大楼发生一起大火,路人甲、乙、丙、丁都看到火情。路人甲想着如果去救火,之后可以作为重大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得到落户积分的加分,所以他跑去救火了。路人乙由于从小受到见义勇为的教育影响,什么都没想就参与救火了;路人丙想到了受到大火威胁生命,众人的呼救,心有不忍,也加入了救火;路人丁想着如果不救火火势蔓延之后,会造成社会更大的损失,他也加入了救火。

    (1)这四人的救火行为,谁符合效益论,谁符合德行论,谁符合义务论?

    (2)我们能否判断他们的救火动机?

    2)马厩失火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孔子在退朝回家路上,得到报告,家里马厩失火了。这个时候,孔子不假思索地问了一句:有没有伤到家里的仆人。

    孔子如何对待仆人?仆人只是为了照顾马的被雇佣的工具吗?

    康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5分钟了解哲学与生活”之道德哲学的义务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u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