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崇尚“奋斗”的时代,相信运气能够给组织带来成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离经叛道。崇尚奋斗和相信运气,其实没有对错,只是大家很容易将个人的成败和组织的发展用同一套思维模式去思考。
组织更像是人生中的某个阶段,专注于做一件事情。人生更像是由很多块组织构成,年轻的时候读书、壮年的时候工作、老年后退休,工作和退休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不同的事情,开展不同的“业务”。当然,组织和人生的对比,并不在时长的纬度上。并不是说有些企业比很多人的寿命还要长,就没办法将组织比作人生的某个阶段。从开展的活动的层面来看,即使百年老店,其从事的业务也比较单一,跟人的一生需要经历的形形色色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个人的一件事情的失败,并不能定义为人生的失败,人可以换个战场、重新整装待发,失败的经历也许可以变成人生的经验或者生活的阅历。组织失败,就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即使创始团队另起炉灶,那就是另外一个组织的事情了,跟失败的组织没有任何关联。因而,个人和组织对于“成功”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个人可以通过不懈努力,逐渐积累起自身的能力。即使有些努力看似跟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关联,但其对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有着深刻的影响。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大学并不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问题,但一定会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即使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跟大学几年的学习经历毫无关联,但学校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让我们在新的岗位上更容易得心应手。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蓄力,如果再加上努力的成分,个人未来的起点就变得更高。
如果组织也相信“奋斗”观点,不管有没有业务上的耦合关系,都要投入资源拓展新业务,那组织的发展前景一定不是那么乐观的。并不是要求组织不要投入任何资源尝试新业务,而是防止新业务的投入影响了主营业务的健康发展。如果非主营业务上的投入影响到主营业务的正常运作,如果再加点“奋斗”佐料,组织的发展可能就会遇到危机。贾跃亭榨干乐视现金流的造车梦,不仅让乐视自身停摆,还把小老弟易到的血汗钱偷光了。财大气粗如董小姐,目前也不敢再在芯片业务上努力了。所以,组织更要小心在非主营业务上的“奋斗”。
努力的团队能够让组织有更好的发展潜力,但努力没办法为组织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让房地产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信息革命让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不少利润,未来也许是车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其同时期的其他企业不可谓不努力,但只有被时代助推的组织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在组织层面上,“运气”可能相比于“努力”,要更重要一些。当然并不是否认努力的意义,不努力的组织可能在一开始就被竞争对手碾压了,更不要奢望取得更大的成功。

厚道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最早是从雷军的上市公开信中听到的,因为雷军的偶像作用,让这句话更是充满了魔力。小米上市的时候,我还买了小米“厚道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文化衫。不管雷总是不是真的相信,我反正是信了。
我们相信厚道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强的生命力。
黑泽明说,不要因为恶的社会而为无赖开脱,因为在恶的社会也有诚实而善良的人。资本逐利的特性让很多组织表现出对员工、客户的苛刻,但并不能否认厚道的企业仍然存在。存在一种可能,组织的愿望是能够为伙伴带来更多福利的,只是在愿望落地的过程中,冗长的流程让善意失去了原来的温度。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是集团内部利益的博弈,让一些人希望通过舍弃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增加自己的筹码。至少,相信组织在出发的那一刻,背包里还是带着厚道的。
厚道让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也相信对方会用同样的善良来回馈我们。厚道让我们能够放弃自己当前的一小部分利益,也相信其他人面对同样的问题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厚道让我们更关注事物本身,用更纯净的策略解决当前的问题。
厚道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信任,包括来自团队、来自合作伙伴、来自客户的信任。信任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的友谊,让团队拥有更高的运作效率,让组织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团队能够回到问题的本身,投入精力,会让组织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心无旁骛,才是提效的最佳手段。厚道的团队在短期内可能会面对一些利益的流逝,但是从长远来看,却能为组织带来更多的运气。
做厚道的人,积攒运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