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出发都是最好的抵达
——有感于杨金俭主任主题讲座《家校协作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探索》
2024年10月1日,举国同庆的日子,下午三点,我们家校协作项目组的全体教师齐聚云端,共享了一场精神盛宴,整整两个小时,杨金俭主任深入浅出,抽丝破茧,分享了自己对家庭建设、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协作等方面的思考,让我们再一次刷新了对“亲子观”“成才观”“儿童观”的认知与觉醒,也更坚定了我们奔赴家校协作彼岸的信念与践行。下面结合杨金俭主任的讲座也谈谈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首先,梳理一下家庭教育的多元面貌与挑战
家庭是什么?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由此可见,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如结婚,生育,收养,再婚等。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是世代相传、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更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特别是家庭教育凸显出来的一系列现象,令人堪忧。
如过度干预与放任自流并存。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度干预,从日程安排到兴趣培养,无微不至,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有家长因工作繁忙或教育理念偏差,对孩子放任自流,忽视其情感需求和教育引导,造成孩子成长中的空白和迷茫。
再如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素质教育,双减政策,五项管理,如火如荼。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家庭,甚至学校依然将孩子的学习成绩视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品德教育、情感培养和社会能力的训练。这种倾向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功利化氛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内卷”。
再如代际沟通不畅冲突频发。随着时代变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差异日益明显,代际沟通不畅甚至冲突频发。这不仅影响了家庭和谐的氛围,也阻碍了家庭教育效果的提升。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的数字产品宛如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沉迷网络、视力下降、社交障碍等问题。如何平衡数字产品与现实生活,成为家庭教育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其次,剖析一下家庭教育深陷困境的多重因素。
纵观家庭教育现象,我们深知这其实不仅仅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是文化发展问题,也有经济转型与家庭结构的因素。对孩子而言,物质生活提升了,但精神生活却极端匮乏,特别是高质量的陪伴遥不可及,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玩伴,不会自得其乐,经常感到无聊,没有“幸福”而言。
追根溯源,依然是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新型家庭形态增多,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家长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庭责任之间难以平衡,导致教育投入不足或方式不当。比如我们一个班36个孩子,单亲孩子竟然有八个。有孩子告诉我们不想过周末,不想有假期,因为回家都是“独守空房”,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玩手机,聊天,打游戏。这种现象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家长普遍感到焦虑,担心孩子未来无法适应社会。于是,家长又自然而然地把这种焦虑情绪转化为对孩子教育的过度投入和期望,从而导致教育方式的偏差。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学业、强调服从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家长往往更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成绩表现,而忽视了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所谓“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依然大张旗鼓“让孩子飞翔”。我们期待每一个家长都不急功近利,每一个家长都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每一个家长都能跟上孩子成长步伐。
特别说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为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手机使用的问题已经引发了许多家庭的矛盾冲突,甚至引发一个个悲剧。这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理念问题,更是源于教育智慧与艺术的差异。榜样是最好的教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做永远比说更重要。
第三,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直面挑战,一起探索家庭教育的未来之路。
家长要遵循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也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权利。
作为父母,我们要尊重和接受孩子的差异,不要只想着“别人家的孩子”,更要做“别人家的父母”。因此,每一位父母应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意见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选择,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给他们。同时,关注每个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怀、诚实勇敢的品质以及积极乐观的性格。再如鼓励儿童参与体育锻炼、艺术欣赏和劳动实践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亦或通过阅读、游戏、实践等多种方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满足儿童个性需求,尊重儿童权益,从儿童的视角来理解教育、塑造教育。
家长要善于吐故纳新,树立正确的亲子观。
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需要尊重孩子、平等沟通、共同成长、适度关爱以及树立榜样。作为家长,我们都是无证上岗,一辈子做父母,一辈子学做父母。
作为父母,要把每个孩子视为拥有自我的独立个体,把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让每个孩子能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生活本身,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秘密。
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尊重孩子的选择,如衣物搭配、朋友交往等,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在家庭决策中,适当让孩子参与,比如家庭出游的目的地选择、晚餐的菜单制定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家庭归属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要善于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扰还是生活中的小趣事,都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同时,避免使用命令式或指责性的语言,采用温和、鼓励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当孩子犯错时,以教育和引导为主,而非简单的惩罚。
作为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应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合伙人”,而非“制裁者”。要善于听,孩子才会说;更要善于说,孩子才会听。因此,除了物质上的满足,作为父母,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定期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了解他们的压力来源,提供心理支持。
示范是最好的引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应多鼓励,多欣赏,多陪伴孩子,并以身作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勤劳节俭、勇于担当等。让优良的家风融入到家庭成员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引导我们向上向善,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家庭生活的幸福。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家长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同时,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让草成草,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部分家长要摒弃功利化倾向,学校要善于发挥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专业化角色,引领众多家长转变教育理念,不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名校录取,从而致力于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全面发展。
同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重视孩子的情商与逆商的培养,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提升孩子的抗压力,耐挫力,思维力,教育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和困难等。
学习,既有知识的获取,又有能力的提升、品德的培养等。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生活中的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因此,成才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在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家长应鼓励孩子带着学习的心态,到社会大课堂去读“无字之书”,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等活动,获得更多的启迪。
同时,家长应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明白学习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和名媛,更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发展。总而言之,家长唯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与学校携手,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全面和有益的成长环境。
另外,学校也要不断强化家庭教育指导,给予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等方式实现。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需求,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作为我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面临着多元面貌与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转变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直面挑战,在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儿童观、成才观以及注重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