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一切开始之前,请容许我特别说明一下,我的专业并非心理学,也从未从事过任何于心理学有关的工作,甚至是连心理医生都没有看过,所以在解释一些心理学现象时基本都是处于我的主观说法,有些并不专业,还请读者朋友原谅。但是我曾经确确实实地体验过被抑郁症折磨的痛苦和对社交的恐惧,被那种既虚无缥缈又真实存在的情绪所支配,使我没有办法融入到正常的生活,社交的圈子里,我也曾经想过一了百了,但是想起亲人,想起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父母,我觉得即使忍受精神痛苦,也要装做正常地活下去。
在完成了生与死的抉择的一段时间之后,我有过一段的自我冷静期,那段时间我什么也不做,确实地体验着一次次情感的低潮来袭,体验着那种无助于绝望。也是在那时,我觉得堵上我16年的教育,在学习了诸多数学物理化学公式的之后,我也有必要弄清楚我自己正在经历什么,弄清楚这个无形的敌人到底是谁。“只有认清你在和谁战斗、你才有可能胜利。”我不记得那时我从哪里学来的、还是自己领悟的道理,我开始放空自己、读心理学相关的书,自我发现,决心与之一战,
幸运的是,我赢了。现在的我,已经走出了当时的阴霾,也能够专心于自己的喜好和工作,我的天空不再是灰蒙蒙的,我发现我又能够呼吸了,脚下不在是房间的一角,而是无限广阔的世界...... 因此,在这样一个周末的晚上,想起曾经的种种,想起这个世界上也许还有人正在经历着同样的痛苦与绝望,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分享我与抑郁症战斗的经历,哪怕是能够提供一点微不足道的参考。
在忍受不为人知的苦难并且选择坚强的活下去这件事本身就该值得被尊重。当被理解和被救赎是若有时是种奢望时,我们应当得以自救,所以我真心希望这篇浅薄的小文章能够成为有同样经历的朋友们的星光,它虽然不能照亮你的方向,但也能够对你有所启迪。
关于“我”
思考了半天,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在这一段加上一段自我介绍,虽然有些唐突,但是可以方便读者朋友理解我的“敌人”是如何产生并且不断壮大的。
“我”是一个出生在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小孩,父母是都工人。我从小学开始就厌学和孤僻,但是还是坚持着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我的父亲是个性格豪爽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脾气很大的人,有时候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都会招致他的暴怒。母亲则性格温柔,也喜欢省吃俭用,照顾我起居。可以说母亲使我成为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因此对我来说报答她的方法就是如她所说,好好学习听老师话。
随着时间推移,高中后繁重的课业负担是我觉得在获得好成绩上有点力不从心,曾经引以为傲的成绩没有了,周围人的赞誉也没有了,每逢亲朋相聚时母亲的谈资也没有了。一种很浓烈的自责感出现了。这种感觉是我开始逐渐疏离社交,疏远朋友,直到多年后我参加了工作还依然存在。由于工作的疲惫和同事的人际交往问题,我倍感人生的艰辛与乏味,我曾经想过在北京那不到10平的出租屋里了却余生,但是每每想母亲照顾我的种种,我退缩了,不是惧怕死亡,而是惧怕死亡所带给家庭的后果。于是在与绝望和职场恐惧中辗转了一个月后,我终于选择了辞职,离开那个永远看不见太阳和蓝天的城市。
寻求救助
前面忘了说,我的职业是程序员,我理解代码的运作规律,但是对于自己情绪的运作规律一无所知。无端的绝望情绪袭来的时候,一切毫无征兆,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沙尘暴活着是暴风雨,只有自己在雨中,而周围的一切都像是无事发生地按照他们原本的样子运作着。那种时空割裂般的、不被理解的痛苦,在别人眼里也许只是自作多情,但是那种苦楚不亚于万蚁噬心。这种感觉却没有因为已经辞职远离工作和人际关系而有任何好转。我觉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像是被什么东西夺去了,自己只剩下一句空壳,多呼吸一口空气都是罪恶。但是选择离世给亲人造成的伤痛同样是我不能够接受,这两种想法像是两股巨浪在我的躯壳里反复碰撞。
终于熬过了一天等到父母下班后,我脸上残留的绝望却激起了父亲的盛怒,他觉得作为一个年轻人,如此毫无朝气且没有工作是不可原谅的,终于有一天他的怒火完全倾泻了出来。一切过后,只剩下满地的狼藉与被砸坏的家具。母亲也会劝我,年轻人没有过不去的坎,什么东西要想开点才行。那天我意识到,要想活下去,我需要人为干预。心理咨询,心理医生,抗抑郁,这些也许可以。但是怯懦的我却不敢独自前去,终于有一天,我忍着绝望我告诉了父母,但是却无法得到认同。也许在他们心里抑郁症和精神病画着等号,而我的状态在他们看来只是心情不好而已。
在得不到至亲的回应后,最终没有磨灭的活下去的愿望还是指引着我独自前行,哪怕是细若游丝的希望,也需要尝试一下。我开始靠读书看电影填充自己的时间,尽量忽略自己,保持心情的克制。但是症状来临的毫无征兆,看着看着往往就突然失控。后来,为了探究抑郁产生的原因,我开始看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包括大量抑郁症治疗的书。其中我获得很大启发的是阿德勒的《发展心理学》,其主要思路是用过去的经历给人造成的影响来分析性格形成的原因,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这就像是侦探小说一样对案发的动机进行追溯。第二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这是一部对精神分析很有启发的电影,故事里主人公的梦境与其现实发生的事紧密相连,有因有果,有点像是对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故事性的阐释。因此我想到为何我不能够像是盗梦空间的主人公一样,对我的情绪与过去进行一场身临其境的回溯呢?现在想来,那次突发奇想的自我回溯对我症状的缓解起到了很大作用。后来我自娱自乐地给这种回溯起了一个名字——时光机模型。
我的理解
看到这里的读者朋友,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遭遇的话,我想邀请你尝试一下时光机模型的疗法。即使没有效果,也没有任何的损失。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想象成诺兰电影里的主角,回到你的过去,找到发生现在一切的原因。
哦,对了,在这之前我有必要解释一下几个关键的概念,这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时光机模型的运作方式。由于我是个程序员,我更倾向于把人脑比喻成一台高度复杂的电脑,而人的思维,情感和逻辑推理则是按照人脑的既定程序运作的。抑郁来袭就像是电脑出了bug,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出问题的那段代码。而大脑的代码是后天的经历编写的,所以这里,启动时光机模型的终极任务就是找到出故障的那段经历,而你,在模型中的角色是需要进入你记忆系统的时间黑客。
进入记忆后,你需要明确两个环境和三个视角。两个环境即你记忆中发生的环境,也即外部环境。由于记忆在还原场景时可能已经与那时的事实有很大的偏差,但是却是时光机可以回溯到的最准确脑内记忆,记忆里的一切我们认为是待观察的,即外部的。与之相对的则是内部环境,即想到这个记忆之后产生的新的想法或者是体验到的情绪,这是叠加在外部环境上的,请仔细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
三个视角,也即自我视角、旁观者视角和上帝视角。自我视角指的是外部记忆发生时那个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也即记忆剧中的你的视角,旁观者视角即现在的你再次看到剧中的你的视角,这时你处在超脱于那段记忆剧情的位置。而上帝视角则是完全通过俯瞰来感受整个剧情的发展,有点的像是在玩游戏时的视角,只是沙盘上的角色是记忆中的你和其他人。明确了环境和视角并且确保自己能够在记忆回溯的过程中随意切换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一次时光之旅了。为了方便理解回溯的过程,我将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按照步骤进行回溯。
时光机模型的步骤
第一步:情绪状态自查,导出情绪状态日志
第二步:上帝视角分析日志
第三步:归因和组成关键词
第四步:时空旅行,找到导致问题发生的原点
第五步:旁观者视角,观察当时的心理状态
第六步:分析客观的结果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得出结论
第七步:走向未来,时刻提醒自己遇到相同问题时记得旁观
下面我将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来解释模型是如何按照以上七个步骤运作的。
我是如何运作这套程序的
在情绪状态自查,导出情绪状态日志时,我推荐的方法是撰写一段话来描述自己现在的状态和担忧,想到什么尽量全部记录下来。比如如下我写道:
”我现在很绝望,感觉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煎熬,我像是一个累赘,我什么都做不好,好朋友们都有他们精彩的人生,祝福他们,我算什么,家庭的累赘而已。
担心现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以后再去别家工作,很难再找到对口的了,因为现在的工作内容很难再获得加成,尤其是大公司,对于基础薄弱的我来说,想进去是很难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又抽不出时间去学习或者是准备面试其他的工作,应付现在的工作已经用尽了我全部的力气。
我发现最近我做事总是沉不下心来,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总会做错事、看漏一些东西或者是说错话,于是我一边内疚一边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我的注意力涣散、提不起精神而且无法同时说和做,是缺乏睡眠、缺乏营养吗?还是我自己正在经历身体的衰退?我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不行了,学习到的东西也快忘完了,未来又有很多的琐事包围着我,很疲惫。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我很喜欢钱,但是又不知道拿来买什么,东西买回来只是把玩一下而已就束之高阁,我想很有钱,但是有了钱又不能很好的管理,因为我还没有锻炼好作为一个有钱人应该有的样子。
我需要很多精力才能够搞清楚我需要什么,我要干什么,我的计划是什么,我浪费了很多精力在制定计划上却从不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执行,因为那太累了,身体仿佛在控诉,但是每天的作息又无法调节,是不是我太依赖手机了?
我语言能力在变得越来越差,就连母语也会经常说错,我感觉自己脑子不太行了。自己不想玩游戏,只想接受简单的不用思考的东西,深度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进行的有营养的对话和学习也很少。我记得我曾做笔记,听课,在b站找课件来学,现在我只是觉得自己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但是却屡不清楚自己真正要学的东西是什么,目的在何方,又有多少意义,我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
感觉生活没有滋味,很少有东西能够激起我的热情,我不如说已经没有热情了,我没有人生导师、没有贵人,没有榜样。我踽踽独行,庸庸碌碌的度过每天的时光,像是行尸走肉一样,没有了恍然大悟的快感,没有灵光乍现的激动,连三分钟的热度都没有了。甚至不能对存在的意义自圆其说。每天就想着,如果天上能够掉下馅饼就好了,我就不必努力了,我的人生就有保底了。
对于即将到来的事件期望感很小,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很敏感,以自己编造的谎言为避风港,其实现实的自己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即没有那么不堪,也没有那么出众。
担忧自己的前途、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道向哪里努力。挖了很多坑却没有填上,很多东西当时很有热情结果最后就被取消了。“
这一步,我需要忘记这片牢骚满腹的文字是自己写的,再读一遍,尝试发现里面与消极情绪相关内容,也即属性词汇。这篇日志里我找到了:“累赘”,“做不好”,”没有热情“,“前途”,“迷茫”,“目标”,“敏感”,“没有滋味”,“踽踽独行”。
这些词汇的出现反映了我当前的悲观情绪的产生来自于——对未来前途的不可知以及对改变未来产生的无力感。顺便一提,在多次练习后,我在第二遍看自己写的日志的时候,已经没有最开始当时那样浓烈的情绪了,进一步归因发现了自己的属性——害怕做不好、没有主见,敏感容易嫉妒,孤独感,自我否定。这些词汇指向了负面情绪的根源——怯懦型人格,也即是导致了抑郁发作的主要人格。
怯懦的主观体验表现在:
1. 感到迷茫:热情、意义、目标、前途、期望、追求、选择等相关的东西。
2. 缺少信心:不安全感、未来担忧、担心能力退化、怕失败、怕错、怕被超越。
3. 存在依赖:希望能保底、希望有人提携、希望一切能水到渠成。
性格缺点:卑怯、怯懦,包括在意志、感情、性格上的软弱。
从上帝视角里我这也是我得知了与我战斗的情绪敌人的根源来自自己形成的怯懦人格。
这一步你需要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你自己的日志,并尝试在文中找到关键词,注意这个关键词可能因人而异,但是一旦找对,则是你进入外部环境,也即与之相关记忆的钥匙。下面尝试来找。
我在这里找到了“错事”,“谎言”,“避风港”,“前途”这几个词汇。我闭眼回溯记忆后,检索到了几个记忆的瞬间:
“错事”对应了
因为贪玩被父亲用煤铲子打肿了手;
上学没有带作业被走廊罚站;
回答上司的问询时说错了话。
。。
“谎言”对应了
为了避免让母亲失望自己偷偷改了成绩;
为了不丢脸,隐瞒了自己辞职的状态;
。。
经过第三步的检索,我通过时光机模型回溯到“因为贪玩被父亲用煤铲子打肿了手”这一外部环境中当时自我视角的体验。
“我清晰的记得,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因为和楼下的孩子在院子里挖沙子玩而没有去学校,晚上回家时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谁知道班主任给母亲打了电话告知了我没有去学校的事情,出于对母亲的信任,我把因为玩没有去学校的事情告诉了她,她随后又告诉了下班回家的父亲,父亲盛怒之下将我的手打肿,我还记得那种等待挨打时的惴惴不安的心情和父亲恐怖的眼神。我把目光投向母亲寻求救援她却无动于衷,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无人保护的绝望感。”
我沿着线索逐次回溯到每个自己因为错事收到惩罚的记忆中,虽然有些事情因为时间久远已经模糊不清,但是当时事件发生时的感觉却和现在十分类似。
在自我视角讲述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后,我将视角转为旁观者,即摆脱了自己的情感看待这些记忆。我想象自己走到当时的自己身边,看着周围的一切的发生。
我看到没有带作业的自己站在走廊里低着头一言不发,看到说错了话被上司不断追问到说不出来话。我渐渐地意识到,这些 使我备受打击的记忆不过是无数次在社会中发生的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瞬间,抛却原生家庭中父亲所带来的恐惧的影响,后续的所谓“错事”并没有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在事情发生之后,世界还是以它本来的样子运转着,不曾改变。我也曾经看到同学挨过罚站,看到同事收到批评,在旁观者的角度下来看,一切真的都没有那么重要。此时我感觉到自己的心情已经平复了很多。
之后再发生类似的因为我的错误引发的尴尬社交事件后,我会记忆起那个作为旁观者的我看待我的处境时的态度——平凡、以及没有什么大不了。
后记
在很多年后的某个周末,听到武志红老师讲要感谢不完美的自己,我又想到了那时在黑暗中挣扎的我,曾经也是在这样一个深夜,在是否要了结自己的一生中苦苦挣扎。我很感谢那时的我,没有自暴自弃,在痛苦中仍然独自战斗,在被无端的绝望与恐惧的支配下,望着远方不知道哪里照进的一点星光,选择了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与这个世界达成了妥协。
人作为个体存在与社会上,不管是多么优秀的存在,都会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最终要么只留下名字,要么什么都不曾留下。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自己则是世界的另一个存在,是另一个世界,某种程度上人脑从新塑造了一个新的宇宙,而物理的宇宙尚且不能够达成和谐与完美,那么自己的宇宙的不完美也同样需要被接纳。
我很喜欢日本动漫《日常》里的一句话“我们每天度过的日常,都是连续不断的奇迹”。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留下什么,那么就试着做个旁观者,用心感受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