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文章中,我更喜欢《朴树:终于可以坦然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了》。
原因:
读这两篇文章,我可以用旋转木马来比喻。
读《92岁老人患上“相思病”:单身节过久了,别不相信爱情。》的时候,我像是一个现在木马旁边的少年,我被木马上那个红衣少女吸引。旋转木马一圈又一圈,每当红衣少女转到我面前,我都被她的微笑触动。但是,我必须等她转完一圈回来才能看到她。
读《朴树:终于可以坦然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了》的时候,我不再是那个站在一旁默默观赏的少年,红衣少女邀请我坐在她旁边的旋转木马上,一圈又一圈,我感受到了她的快乐。连她眼睛中的一丝伤感都被我轻易捕获。
简单的说,《朴树:终于可以坦然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反复阅读4遍,忍不住在朋友圈分享了2次。
读完这篇文章,眼角含泪,还忍不住流下来了。
我有很多喜欢的歌,但从来都懒得去了解歌手的故事,唯独读完朴树的故事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他。因为他人如其歌。
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写这篇文章?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在朋友圈,我被标题中的“朴树”“格格不入”所吸引点开了文章,映入我眼帘是下面这段话:
补课1说实话,内容不错,但太长了,我半天没看懂这段话想表达什么,都准备放弃了。直到我看到了下面这段话:
补课1朴树我知道,朴树的故事我还真不知道,好奇心驱动我好好读下去。
所以,我是作者我不会在文章开头用这么平的内容,因为在文章开始不吸引读者,后面写的再好也徒劳。可以用一些朴树近期的新闻或者某大佬评论朴树的话,不要求句句生花,说人话,够真诚就行。
文章的故事部分,我很喜欢,也赞叹原作者对朴树的解读。
如果是我写的话,我更愿意从他不同时期的歌中去寻找背后的故事。而作者是在故事中提到了他的歌,升华出对他的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