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永远的女神林徽因

永远的女神林徽因

作者: 北京蓝草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17-04-26 23:30 被阅读37次

    永远的女神林徽因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林徽因先生的感觉,那就是世间再无人配做她的夫君,除了梁思成。

    爱慕了她许多年。近几年网络上忽然出现不少诋毁林先生的文字,甚至用到了〃绿茶婊〃这样恶心的称谓。郁闷之下看了看,未知出处与来历,不知徽因先生何以招致如此恶名。

    笔者的专业并非建筑,无缘为先生学术上的建树而狂热。但我有一个舞友学的是建筑专业并在某大学任教。一日她在中途休息时说:〃我一直告诉我的男学生们说,你们将来找女朋友一定不要找文化层次不高,只是漂亮而很肤浅的。因为我们这个专业经常在外,家里事务、孩子教育都顾不上,处理很多事情需要一个有见识的人。〃

    撇开建筑学术成就不谈,徽因先生符合我对世间女子所希冀的最高标准。

    而且险得很,再错位一点,与梁思成先生不相遇的话,她的结局也比张爱玲好不到哪去。

    从这一点来说,我是深深地感谢梁公思成。并永远乐意把他们伉俪相提并论,梁林二人才合奏出世间最和谐的琴瑟和鸣。别人,都不配。或者说不够完美。

    这世界上的奇女子多半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她们太优秀。我一直不把〃完美〃二字给予一个终身未遇良伴的女子,无论她多么独立、多么辉煌,比如舞蹈家邓肯,才女张爱玲,还有我心爱的林黛玉。原谅我又招惹女权主义者了。我愿意我爱惜的女子都能享一份世俗的温馨。

    世间再无林徽因。我对林先生的仰慕有多深,我对她的叹息就有多无情:

    我不祈祷老天爷让林先生活到一百岁,只愿她无论活多久,都能安眠在梁先生的怀里。我不巴望梁先生在她走后能守节而终,因为她的爱无人能超越,而她也未必愿意梁先生晚年孤寂,何况她还有一个高龄的老母需要人赡养。我愿意梁先生晚年得伴,安享他的余年。他还健在,林先生和他的故事就在他的梦里、记忆里,以另外的形式延续着。

    但前提是不要看到对林先生的中伤与谣言。

    读完豆瓣上一篇文章《梁思成的再婚十年》,不只是满面羞愧。如果只是那种前妻后妻之间的传闻我会努力跳过,至多念两遍“真爱无罪,真爱无价。”------然而我无法选择性地遗忘,因为我读到了一些我关心的文字。

    关于一套很多年以前我就听说过的图谱《营造法式》的下落:“1924年,刚订婚的梁思成、林徽因远赴美国宾大攻读建筑学,更觉中国传统建筑学之精深。次年梁启超以中国古代建筑名著《营造法式》相赠,并题长跋寄往殷殷。即此次春拍亮相的八册《营造法式》。书内铃‘思成徽因珍藏宫室金石图籍’印,批注累累,为梁氏夫妇用功之书,相伴相守一生。”2012年5月15日,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以218.5万元成交。”

    另有一些珍贵的建筑画稿、手稿且按下不表。

    至此,我的“真爱无罪”梦陡然醒来。作为一个路人,一个建筑行业白痴,我尚且牵挂着那套书,也知道梁、林二先生的每一张图稿、每一张纸片都是应该倍加珍惜的宝贝,很多放在世界视野来看都是国际水平。就这样……卖了?

    我到底是有些戚戚然了,假如这些珍贵的画稿流失到国外,再也回不到二位先生深爱的祖国?不敢,也不忍想下去。假如林先生活到一百岁,何至于发生这样的事!

    可是我亲爱的林先生能活到那么长么?要是她对自己好一点,不去做那些事:

    一直夫唱妇随,跟随梁先生去寒冷的东北大学。一颗南方娇弱的苗要在冰天雪地中生长;

    经历战乱中那些颠沛流离;

    与梁先生餐风露宿、翻山越岭,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去考察和测绘古建筑;

    骑着毛驴寻觅古寺,不顾身体羸弱亲自爬上长梯测量;

    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

    为了写作《中国建筑史》,抱病阅读二十四史,作资料准备;

    为了支持梁先生的学术研究,也因为祖国正在受苦,放弃了去国外治病的机会;

    如果不是这样,林先生又何至于早早就离开了我们。

    恶劣的环境把她变得像个普通的村妇,我千娇百贵的林先生,当我看见她站在高高的长梯上测量数据,我内心满是酸涩和感动,觉得世界上谁都比不上林先生美!

    纷纷扬扬的传闻,大众的兴趣似乎都集中在她的美色与魅力、她青年时代的情感生活上,那真是亵渎了林先生。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美并不重要,情情爱爱的往事也不重要,她灵魂里真正的高贵,是永远倾注全部身心去做热爱的事业,而且每一个领域都无人能及。那是我敬她的最重要的原因。我深深地爱她怜她,还因为她太忙,没有那么多精力、也不屑于去辩驳种种流言,所有的说法都是出自别人之口,有的还是受过她恩惠的人之口!

    我曾在他们夫妇居住过的北总布胡同24号即将拆迁的老屋外,绕着围墙走了一圈又一圈。我的青花瓷纹饰的旗袍是我能想到的最虔敬的服装。来来回回走着,侧耳听几位老人聊天,想从她们的口音里找一点林先生曾经的印迹。最后在胡同里一位老人的小摊上买了一把木梳聊做念想。我把对林先生的爱深藏在心里。

    太阳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光辉。女神林徽因的存在就是一种高度。不辜负天赐的才华,不为环境所拘囿,不耗费于无谓的琐事,不纠结于他人的评说。

    在以男性秩序为主导的中国社会,建筑界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境遇,不妨回想一下当年的林先生:不远万里赴美国留学,却得知建筑系不招女生。她便在美术系注册,却选修了建筑学的全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课程助教。

    建筑系从来鲜有女生,而且不像表演系,不需要那么美丽的女生。林先生却在最美的年纪选择了一份注定是寂寞的事业。才有后来的餐风露宿,有时甚至食不果腹,健康状况日下。

    这样的活法也很累。

    我对于时下很流行的“活得简单而率性”充满怀疑。疑窦之一是怎么定义“简单”,其二是“率性”到什么程度,既然率性,无所谓他人的评头品足,又何必张贴标签。

    如果这是多数“得道者”们所秉持的处世哲学,其背后的真实性颇令人玩味。除非有实例,否则我愿意相信“简单的快乐”只是一种噱头,或者有如高考在即,劝人好好玩乐自己却暗暗加油的心机同伴。多数人还是奋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人坚忍不拔,终成擎天一柱;有人找到了依附,攀上大腕、富豪、达官要员,嫁入豪门。

    学历对于旧时代的女性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有可能让她因“高处不胜寒”而冒着嫁不出去的风险。梁先生是最般配、最适合林徽因先生的。在少有的称得上“先生”的女性中,林徽因先生无疑活得既不简单也不率性。至于是不是快乐,只能她自己说了算。

    放在现代,林先生就是一位不愿只扫门前雪,不满足于经营小家生活,虽有生活品味与情趣,但常常牺牲生活品质的学者型女性,有时甚至像个女汉子。她享受雍容生活的时间并不多,颠沛流离的日子却不少。然而如果她的一生就是这些苦难的记录,她的人生至多算一本《故事会》或者《南行记》。正是有了心灵相契的梁先生,共同走在求真求知的道路上,他们合写了建筑界的经典传奇。在指腹为婚或者父母之命的时代,梁、林二先生是幸运的。不但彼此认识,有机会相处,互有好感,心心相印,更是在事业上可以比翼双飞,奠定了琴瑟相和的基础。在面对重大变革时期的中国,他们没有选择退隐,将个人荣辱与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生于同一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旧式婚姻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比如费力走出去的鲁迅与徐悲鸿,走不出去的胡适。在自由的道路上,他们都没有走得太远。

    梁启超先生说:“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历代大儒倡导积极“用世”,强调有担当,穷理修身,格物致知。可叹负重前行如今几成笑谈。

    在任何一种说法都可以风靡一时的二十一世纪,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应无数种时鲜式学说,最终找到了答案了吗?没有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无解,灵与肉的纠缠不是答案,玩世不恭、愤世嫉俗更不是。

    人生如寄,才女林先生没有选择一条平顺的道路,而是不断地将自己留学所获用于祖国。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林先生在接受美国一家报纸的采访时自信地说:“我要带回什么是中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林先生走得太远,太累,太多的责任、负荷与承担。她本可以不那么累。

    但梁先生很容易遇上能并驾齐驱、在心灵上惺惺相惜的人吗?多才多艺、秀外慧中的林先生无疑是女中的佼佼者。我一直不认为传说中梁先生所言之“有时候很累”、“怕跟不上她的节奏”是对林先生的否定以及婚姻不幸的证据,我更愿意看做是对林先生笃学、勤勉、高尚一生最好的印证。断章取义者实在太莫名其妙。你娶一个女王你当然不轻松,你捧一个屎壳郎回家就可以日复一日推粪球玩毫不费劲。

    人中骄子的梁先生究竟与什么样的女子精神相配呢?他一生的精神价值,不是后期那个走几十步就气喘吁吁的梁,不是那个写批斗文章的梁,而是从青年到盛年时期那个志在高山、意气风发要为东方巨龙的腾飞而搏击的学者。晚年的他只好算一个身体羸弱、力不从心的老人,他还能要什么。不说也罢。

    在360百科上搜索“梁思成”,你会发现这样的字样:人物简介最后一段:“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而“人物关系”的图片介绍文字为:“父亲梁启超、妻子林洙、前妻林徽因、儿子梁从诫、母亲李蕙仙、女儿梁再冰。”(截图)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梁思成”的简介前面部分相同。人物简介最后一段同样是:“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人物关系”的图片介绍文字为:“妻子林洙、妻子林徽因、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父亲梁启超、母亲李蕙仙、姐姐梁思顺。”(截图)

    笔者愚拙,有一点不解:不知道简短的名人简介记上与两任妻子的“相识时间”是什么意思。必须强调与原配相识只有短短9年?介绍一共三小段,占三分之一来详细介绍这个有必要?而且相识时间要算上别人家的妻子是什么意思?

    九泉之下的林徽因先生是无法看见了。

    其实一个人要证明对名人丈夫是真爱也不难,看她如何对待他留下的珍贵遗物即可。只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声长叹。

    张爱玲的《我看苏青》里有一段:“因为是写小说的人,我想这是我的本分,把人生的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如果原先有憎恶的心,看明白之后,也只有哀矜。”我想不独是聪明的她,就是我等天资不足的人,世相看得多了也自然有了自己的敏感,也有“将立体化为平面”去看的小本事和小哀矜。

    对于风风雨雨的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感纠葛,常有人因此对林徽因有微词,并作为一种负面新闻和力证广为传播。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从认识到最后,都是徐志摩的情感起主导作用,林徽因不是那个凑过去靠近他的人,如同大多数传统而保守的少女,她只有权去选择是否接受,而最终选择了转身走开。作为一个待字闺中的16岁少女,她有必要对自己的终身大事慎重考虑。

    各方面条件非常优越的林徽因是徐志摩和众多男士可遇不可求的心仪对象,相遇后自然徐不愿意错过良机。但对于林徽因,可选择对象却不是只有徐。虽然徐志摩也出自名门,家底殷实且才华横溢。

    徐志摩也是一位深得女性垂青的气质男,天生多情(除了对张幼仪相当薄情)的他,似乎给不少女性太多的温情。除了才气与倜傥,生活中的他应该是极其细腻、知冷热、浪漫多情、绅士范十足的,否则风情万种的万人迷陆小曼也不会选择嫁给他。

    只不过徐、林之间美好的相遇由于徐志摩的轻率处世态度与离婚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终结。而且不可否认地伤害到了一位非常有魄力、有才干,后来也活得相当精彩的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

    但一个普通女子选择一个再婚配偶尚且顾虑重重,何况林徽因。徐的才华纵然出众,他背负的道德重负能让人终身受累。

    但是徐志摩之性情,能像那个时代的多数人那样,接受命运,与从来不认可的人白头偕老吗?他的选择也与他受过西方教育的熏陶和一些思潮流派的影响有关。在他身上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注定了他与时代相悖,与道德礼数相违,他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做出自己的选择,悲剧早已暗伏。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此,他的命运他试图自己改写。他没有像雕塑家罗丹那样在犹犹豫豫中留在了原地。他相当率性,直接提出了离婚。

    应该说他们二人,包括张幼仪女士,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把罪责加在林先生身上实在是冤枉了她。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先生才是最正确的决定。

    网传李健吾先生说过:“女人都把林徽因当仇敌。这不仅由于她的美貌,更因为这么多才子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却不为所动。”林先生的独立,在于再出众的男士,于她都不是高攀了谁,依附于谁,而是以她自身的光芒与之辉映。这一点上又要高出许多花瓶式名媛。

    至于传说的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我也曾经信过。当我得知他一直有一个多年同居的外籍女友,而且回国后又有一段擦肩而过的婚约。之前谣传的来源就非常可疑了。而且引荐林徽因给金岳霖认识的正是徐志摩,在那个知己知彼的圈子里,人心原本没有这么复杂。

    梁先生绝对是正派的人,对情色有抵抗力,否则不会七年之后才结束独居。而且是一位有担当的人,放在古代,三妻四妾的男人不算过错;放在现代,丧妻后女朋友成堆,不必承诺也不用给名分,扑上去的女人有的是。

    世风日下,人性的复善何易。我爱那个历经磨难却始终心直口快的林,坦坦荡荡从不分辩的林,一颦一笑里不带一丝怨艾的林。

    大音希声。

    写此文时我一直在写另一篇与古琴有关的文字。常常有一种恰似无弦琴的未闻之音在耳畔响起。

    这个世界有令人绝望的轻,也有永不会幻灭的梦。我们都梦想着胸无纤尘,荡尽浊气,却往往彷徨踟躇,不知万物之中隐藏的奥义。

    “凝望着那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这是林先生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发表的文字。生与死,爱与恨无休无止地重演与轮回。

    我深深诅咒那将林先生一生珍贵手稿、日记等雪藏或掠走的不义之人,令我们不得见林先生更多充满智慧与光华的文字与思想。

    大爱是什么,是如张幼仪那样的敦厚女士,在徐志摩去世后还悉心整理他的文稿出版,为一个从来没有善待过她的人;是林先生在肺病晚期还在不倦地为人辅导英文,为梁先生写作《中国建筑史》读史,备资料;是梁先生心里藏着的那份深情,和到死都陪伴着他的那张莞尔一笑的小照。

    万物有终有始,圣、贤、君、士、庸,境界各不同。白驹过隙,来便来了,不卑不亢,立于天地之间,尽性立命。

    “羁怀不可述,赖有古琴知。”对世间少有的一位奇女子,我们要求得太多。相对于林先生,很多人说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对林先生最好的尊重,就是尽力懂得她,关注她倾心以赴的事业——共拥一片琴心,同对一轮皓月。足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远的女神林徽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aw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