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人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
真的是这样吗?
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
也许你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也许你觉得造化弄人,也许你觉得自己时运不济。
但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并不会受限于当时的情况,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人才到哪都是人才。
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
有的人觉得自己很有本事,可是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么,他真的算一个有本事的人吗?
韩信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刚开始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
这是韩信解决吃饭问题的方法。
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
“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
老太太听了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
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看不起你、刁难你,而是你自己做得不够好,让人有话可说。
所以,那位老人家的话让韩信开始思考,他要主动去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被动等待着接受。
所以,韩信踏上了当兵的路途。
也正是他这次走出去,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机缘。
所以,阻碍一个人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有两个方面因素:
一个是看得见的“实缚”,比如,居无定所、事无常供、衣不随季。
另一个是“虚缚”,比如:顾他人之念,守知见之执,贪旧日之功,念一时之平,图一生之安。
韩信穷困潦倒之时,你觉得是属于哪种束缚?
有人认为,只要把虚缚的因素解决了,自然可以解决实缚的问题。
乍一听,会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人能够轻松解决“虚缚”的障碍,那么,“实缚”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就像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长时间穷困潦倒。
正如我们所见,韩信穷困潦倒的时候,他既有实缚也有虚缚,他首先解决的也是实缚问题,当兵是不缺一口饭的。
但是,韩信到最后即使封为了淮阴侯,依然没有解决他内心的“虚缚”问题,直至他被缢死。
所以,相比于“虚缚”,“实缚”的问题更容易解决。
看看当下的人们:
很多人每日忙忙碌碌,为的就是能多赚一点钱,为的就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他们的精神需求也仅仅是躺在床上刷刷视频。
所以,你会发现,人们整日忙碌,要解决的只不过是房贷、车贷、孩子学习、老人养老这些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问题。
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那些“顾他人之念,守知见之执,贪旧日之功,念一时之平,图一生之安”的“虚缚”问题。
更多的是那些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人才会有“虚缚”的困扰。
为什么这么说?
咱们看看“虚缚”那几个因素的本质。
“顾他人之念”首先你要有让他人“念”的资本吧,“守知见之执”也是需要先有“知见”吧,“贪旧日之功”也是需要“旧日功”为前提,“念一时之平,图一生之安”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这里面的本质是什么?
贪。
就是已经有了或者有过,还想要,或者想要更多。
就是这种“贪”束缚了自己,让自己有了挂碍,有了牵绊,不敢放开手脚去做事。
比如,一个人想升职,他做事就会小心翼翼,不再像以前那样有魄力去干事,有了企图心,内心有了束缚,自然做事会变得畏手畏脚。
总结一下:
是什么让自己做事感觉手脚有了“束缚”?
有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心环境因素。外部因素比较好解决,难的是内心的放下。
所以,并不会有什么能真正束缚自己,只有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束缚。
![](https://img.haomeiwen.com/i23442541/f3ea6a2a70357fb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