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七)课程

笔记:(七)课程

作者: 十三星月 | 来源:发表于2023-08-23 08:34 被阅读0次

    1.课程目标的取向

    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2.新课改下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课程结构的特征

    客观性,有序性,可转换性,可度量性

    4.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5.课程资源的类型

    空间分布:校外课程资源,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内课程资源: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

    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教材,计算机网络等;隐性课程资源,校风、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

    存在形态:物质形态课程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社会生产方式、价值规范等

    性质:自然课程资源,水文和地貌、天气和气候等;社会课程资源,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载体:文字课程资源,各类印刷品;非文字课程资源,智能化的信息、生动形象的动画

    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知识、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等;条件性课程资源,人力、物力、时间、设备等

    6.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学生)

    7.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1)泰勒的目标模式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的(确定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或学习经验)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评价教育计划)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所谓过程模式是指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局限性。

    8.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由泰勒提出,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构'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CIPP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4)CSE评价模式: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多元智能理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1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3.课程类型的调整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七)课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cu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