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15篇,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涵盖诗、词、散文、赋四种体裁。数量之多、体裁之广,在古今中外作家中是罕见的。 15篇作品的分布学段情况是这样的:
小学:
《赠刘景文》1090年 诗 知杭州
《饮湖上初晴后雨》 1073年 诗 杭州通判
《惠崇春江晚景》 1085年 诗 礼部郎中
《题西林壁》 1084年 诗 黄州团练副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072年 诗 杭州通判
《书戴嵩画牛》 1068年 杂文 眉州守父丧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1082 黄州团练副使
计 7篇
初中:
《记承天寺夜游》1083年 散文 黄州团练副使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1076年 词 密州知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082年 词 黄州团练副使
《江城子 密州出猎》 1075年 词 密州知州
计 4篇
高中
《念奴娇 赤壁怀古》1082年 词 黄州团练副使
《前赤壁赋》 1082年 赋 黄州团练副使
《后赤壁赋》 1082年 赋 黄州团练副使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1082年 词 黄州团练副使
计4篇
15篇作品的创作年代如下:
1060年代 1篇
1070年代 4篇
1080年代 9篇(黄金时期)
1090年代 1篇
苏轼的作品跨越千古,依然引无数人竟折腰,在当时他就是文坛领袖,才名天下闻。
散文 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 欧文如潮苏文如海
诗 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
词 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
我们一起看看他的生平
1037年 苏轼出生
1057年 高中进士
1061年 被仁宗称为宰相之才,凤翔赴任,仕途开始
1072年 任职杭州通判
1075年 知密州
1077年 知徐州
1079年 知湖州 遭乌台诗案入狱
1080年 贬黄州团练副使 (落)创作黄金期开始
1084年 离黄州经汝州,回朝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起)
1089年 知制诰,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起)
1094年 贬谪惠州(落)
1097年 贬谪儋州(海南岛)(落)
1101年 奉旨北还,行至常州病逝(起)
以1079年为界,此前,苏轼是宋仁宗眼里的宰相之才,是欧阳修的得意弟子,是举世瞩目的文坛领袖,是造福一方、深受密州、徐州百姓爱戴的父母官,乌台诗案入狱八十多天之后,命运急转直下,由宠儿变成了弃儿,苏轼成了苏东坡,由为官一任的知州变成只在编不拿工资的黄州团练副使,黄州是他的伤心地,黄州又是他的凤凰台,他在这里涅槃,他在这里重生,他在这里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他四年后被招还朝之时,变法派退出,保守派司马光主政,东坡看不惯他们对变法的全盘否定,他身居高位,翰林学士知制诰,与宰相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他依然选择忠于初心,于1090年外放,知杭州。五年后再次遭贬,先贬于惠州,三年后,又贬到人迹罕至的儋州,沦落天涯海角,政敌们以为这下可以置东坡于死地了。然而没有!东坡顽强地生存下来,迎来了徽宗对他的召回。
纵观东坡的生平,他可以算是北宋被贬地方最多的大臣之一。46岁以后,除了短暂的几年回复起用,东坡不是被贬,就是在去往被贬的路上,贬谪所至,遍及大宋半个版图。他的遭遇,不可谓不坎坷,他的人生,不可谓不悲苦。然而,跨过千年,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张生趣盎然的脸,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谈起东坡,每个人都会发出会心一笑。这,既是他作品的魅力,也是他人格的魅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东坡作品流传千古的几个因素。
其一,下笨功夫。苏轼21岁中进士,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行赏忠厚之之论》,另读者击节赞赞,叹为观止。就是这样一位天纵大才,却是一个肯下笨功夫的人。
他曾经把一部近七十五万字的《汉书》,逐字逐句抄写了三遍。每一次用不同的字体抄写。就这样,他对其中的内容了然于胸,又锻炼了书法。这样的功课,不论是他在春风得意之时,还是被贬异地之时,一直坚持,从不间断。他贬谪黄州期间,一位友人来拜访,家人请客人稍等。半个时辰之后,才见东坡从书房出来。客人问东坡在干嘛?东坡回答:抄《汉书》,第三遍。客人肃然起敬。东坡成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每次为皇帝起草诏书,从不用查阅资料,所拟内容准确无误,没有出过半点差错。
东坡1037年出生,1101年去世,活了65年,写诗2700多首,写词350多首,写文章4800多篇,这样的创作数量和质量,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东坡通过抄读这样一种最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坚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才有了信手拈来,妙手偶得流传千古的佳作名篇。
其二,热爱生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诗人,词人,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生活家。到了黄州之后,他没有工资,断了生活来源,积蓄很少,家眷只能由弟弟苏辙代为照顾。他没有沉湎于失意苦闷之中,而是放下身段,躬耕于城东荒地,种田,植树,栽竹,建屋,东坡之名就是这样来的。雪堂就是这样建起来的。高居庙堂的苏轼,成了一个躬耕田亩的农人。
东坡肉也在这时横空出世,所以,在百姓眼里,东坡不过是与他们一样的平常人,东坡自己安之若素,乐在其中。有时候,他会喝得酩酊大醉,忘了回家的时间,于是,我们就读到了“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东坡与清风明月一般,自由自在。于是我们读到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读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读到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逆境,锻炼了他的心志,提升了他的境界,启迪了他的智慧。他游庐山,写下了“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充满哲理的诗句,使他的这首《题西林壁》成为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并列的写庐山诗的“双绝”。热气腾腾的生活画面,富有启迪的哲思妙句,东坡的作品人间烟火与空灵妙悟兼具,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生活,最好的老师,生活,最好的写作素材。 其三,豁达开阔
东坡一生三起三落,他不容于变法派,又与保守派意见相左。一个人,风平浪静时并不能看出他的承受力,历经坎坷,方显英雄本色。从这个角度来看,东坡是个英雄,一个真正的生活英雄。他的政敌宰相章惇先将东坡贬到惠州,后将花甲之年的东坡贬到儋州。没有打垮东坡。东坡反而成了海南岛文明的传播者,他培养的学生姜唐佐成为海南岛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造化弄人,三年后,当东坡获释北归时,章惇被流放到海南岛。章惇的儿子写信给东坡替父求情。东坡不计前嫌,还主动将防治瘴气的偏方转交给章惇,胸襟气度,可昭日月。欧文如潮苏文如海,欧阳修的文章激情澎湃状如潮水。东坡的文章则如大江大海,包容万物。
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除了在海南岛传播文明,当初被贬黄州,东坡发现当地溺婴陋习,主动写信给太守,通过多方努力,革除这样一个陋习。他心系苍生,物我两忘,这让他的作品境界开阔,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一个人将得失置之度外,随遇而安,无论身处何地,总是积极乐观面对生活,这样的豁达,成就了自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这样的开阔,拉近了读者,给作品以生生不息的活力。
今天,当我们品读东坡的这些作品时,感受的不仅是北宋时期的生活画面,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我们感受的更是一颗豁达阳光的心,开阔坦荡的胸襟,从容面对的气度,为文,既是为人。人品,让东坡的作品流传千古。
![](https://img.haomeiwen.com/i5371661/0fd30e6917c3540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71661/f41ea3478cfddd4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