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曾经和我们说:
如果你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不妨把书从厚读到薄。但是如果你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或成果,还要再经历从薄读到厚这一过程。
而很多人往往停留在“从厚到薄”的边缘,不小心还会因“书”太厚而被吓着不敢继续往下啃了。讽刺的是,倘若我仅仅完成了“从厚到薄”又会莫名自以为是,而不知己无知。
无知容易产生偏见,容易狭隘,更加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因小有所得而沾沾自喜,却卡在了“从薄到厚”这一最重要环节——自身知识系统完善和重新构建。所以书呆子或许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恰恰是读的太少了。
学习的过程,知识的不断积累,三观的不断刷新,这都让我们感到未知的空白还有很多很多......,所以你不得不不断操练,操练……
但是随着学习的节奏逐渐加快,如果你只是像“海绵”一样地去吸收知识而不加以“披沙拣金”地思考,固然可以快速学习些皮毛,但因浅尝辄止而让故步自封,一旦形成知识和思想体系内的“自洽性”,便很难再接受新的或是不同的观点。书呆子之所以称之为“书呆子”,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此,在自身知识体系或思想中达成自以为是无懈可击的,却很难再接受新事物的改变。
这类人即使是遇到很简单的问题,也要先用自身的理论来验证一番(手里拿的是锤子,那么很容易看到的都是钉子),即使真的是有更简单和便捷的途径可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的问题或事物无疑被自身局限性所限,一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寻找因果,得到的也只能是原来自己本就一直所相信的那个结果。
02
人的情感,看似是很复杂的系统,不可控,更不可预测,现至今也没有哪位数学家能用一个函数或是一个方程把它表示出来。有些时候甚至自己也无法用准确性的语言来完美地描述,所以会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情感本身作为人类自身最自然最天然的部分(人类最自然的情绪),所以本质上来讲这些情感应当是单纯的,真实的,更是最简单基础的。但是无论亲情,爱情,友情都会让我们在拥有和失去瞬间产生情感的扰动,我们看不清别人,同样也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内心。
人或许有将自身的情感复杂化的倾向,以此来获得情感的“安全感”。比如最常见的恋爱关系,有人相信只有经历种种磨难的爱情才能坚若磐石,所以他们越是在爱情中承受痛苦,心中却想象自己是在经历爱情的考验,于是一边努力去寻找痛苦,一面又痴迷于爱情,从而陷入痛苦的循环之中。
这种“复杂”情感的重复循环播放似乎没有半点的逻辑可言,但既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那么也应该是可以解释的,甚至应该是简单的,只有尝试去找到它的源头,才会发现自己的悲伤还是幸福原来是“有据可循”。
这是我在第一次学习“第一性原理”之后获得的最大的收获——看似复杂的事情并非没有逻辑可寻,找到它的底层逻辑也即第一性原理,便会发现它是多么简洁和优美的“方程式”。
03
“第一性原理”:基于一个基石假设,由此推导或展现解释其他的结论的方法。
从现象的因果律来看,我们可由结果追根溯源到原因,又可进一步倒推前一因……那么第一性原理认为,存在一个终极因同时也是唯一因来解释所有结论,而倒推的因果都是其展现的表象。
让我久久震撼的是在我稍微领悟第一性原理后的一丝喜悦:
我们往往很多时候很难找到现象层面的第一因,其一是我们习惯于在浅层次的寻找而不是向下挖掘;其二我们即使找到了第一因却因“三人成虎”便抛弃了自己的看法。
明确你真正相信的是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你将不再恐惧,也不再在乎外界的是非讨论,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