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伊利“诽谤案”有感

伊利“诽谤案”有感

作者: 宇宙公民白鸽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18:03 被阅读0次

    打开微博,看到很多人都在转发一则消息,财经媒体记者刘成昆因写小说《出乌兰记》影射伊利集团,而被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逮捕,罪名是涉嫌诽谤,刘成昆拒不承认,认为小说是艺术,是虚构的东西。微博下边大多是“清真一生黑”、“写小说都算诽谤?”、“心虚才会对号入座吧”、“文字狱”之类的支持记者的评论。在刚看到的时候,我也自然的这样想,认为这是财大气粗的伊利由于做了坏事心虚,利用权力拿记者开刀,杀鸡儆猴,让我们小老百姓闭嘴,他们置法律于不顾,置公司形象于不顾,只一味想要杀人灭口。还记得乌台诗案中苏东坡被弹劾说暗讽朝政,而该案也对苏东坡的一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文学作品里抨击时政,讽刺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现在仍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但如今,一篇讽刺小说竟引得警方跨省逮捕,不免让人觉得这个社会连批评都不敢接受。

    批评不自由,赞美便没有了意义。不敢直面批评,便会失去变得更好的机会,一味地打击批评,也会逐渐地被虚假的赞美蒙蔽。不知道为什么伊利的痛点这么低,一篇讽刺小说就让其坐立难安,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动,究竟是诽谤还是揭露了他们的行为呢?批评的不自由让我想起了被广电处理的影视作品,宁浩导演的电影《无人区》描写甘肃、新疆等地的戈壁沙漠,并讲述了发生在那里的充满血腥和暴力的事件,广电审核几年不予通过,最后改为温馨结尾后才得以上映;李杨导演反映拐卖妇女的电影《盲山》和矿区工人害人骗钱的电影《盲井》被列为禁片;近期上映的电影《暴裂无声》抨击了昧着良心做假证的律师,不顾开矿污染河水危害村民生命安全的村长和矿场老板,但票房却远远不及其他的商业片。反映现实生活的美剧屡屡被下架,狗血的家庭伦理剧却层出不穷,脑残的抗日神剧就不用再说了,充满了自我麻醉的意味。前些天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电视剧,剧中主角大多爱情至上,不顾家长反对,不追求物质,生活中仿佛没有工作只有爱情,但生活中却不是这样,家长意见需要参考,物质条件也是必须,而生活中除了爱情也还有很多事,这不是亵渎爱情,这是成熟的爱情,然而电视剧却带给人们错误的引导,朋友调侃说,多给我们看点这些就方便统治大家的思想了,不无道理,但这样的做法让人感觉到一种由于无法掌控带来的虚弱感,是对于面对自己本来面目深深的恐惧感。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不利于变好。

    但是因为想要写这个话题,我便详细地看了下相关的消息,首先便是记者的那篇小说,看过之后发现和我原来想的有些不一样。在之前的消息中知道这是篇暗讽的小说,以为是像《西游记》一类的,结果,小说内容就像在讲一个八卦消息一样,只是换过名字。这应该并不算是记者口中的小说创作了。当然,我并不是想说警方做的对,只是想说,有很多人并没有看过这个所谓的小说创作,就去进行评论,写下所谓的“连写讽刺小说都要被抓起来、文字狱”之类的评论。这样的现象很多,网上以及身边人云亦云的人都很多,因为成本极低,也基本不需要负什么责任。想起了前几天关于六小龄童的一则消息,是他对于别人评价他为“西霸”的回应,那则消息是一个视频,视频没有播放时,屏幕上的字幕为“看到不是(孙悟空)人物时,不行就是不行”,然后下边就有些人在跟风骂六小龄童,但其实点开视频会发现他并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要不了解事情真相就跟风去骂,也不要因为没有成本就跟风传播消息。我们需要了解事实,并有自己的判断。

    讽刺作品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与其遮遮挡挡,不如正视问题,毕竟通过限制作品无法改变人们眼中的世界。但在现如今信息膨胀、传播和接收都很方便的情况下,有必要先了解事实再进行传播。

    l��Y���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伊利“诽谤案”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fn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