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知识是值得学习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从未思考过,更本能的觉得知识不是多多益善吗?要是我们什么都懂一点不是更好吗?但成甲告诉我们这还真不好。不仅不好,更可能是我们多数人进入的一个大坑。我们盲目地东学一点,西学一点,这只是造成一种我在认真学习的假象罢了,它没有增加我们的认知深度。“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知足够深刻,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不明白这一点,盲目追求多远学习,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
那要怎样学习呢?成甲告诉我们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突破专业的限制,即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这也学学,那也学学。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专业,并不是我们学校的人为划分的专业。比如一个市场营销的问题,背后往往涉及法律、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但是我们所谓的专业,是不管这些的。学校的市场营销不会去培养你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真实所需的能力的。那怎么突破专业的限制?要突破专业的限制,简单说就是要学习“临界知识”。比如一个人对外语感兴趣,会从语法学习延伸到研究语言的产生,文化的变迁等。一旦他的研究深入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而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的,真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我们的学习主要就是要学习“临界知识”,这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第一是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所谓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像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这个层面的学习,就像士兵训练踢正步、瞄准和射击这样的军事基础技术一样。
第二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里的专业必修课,不是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我们选定的专业方向。这个学习的是让我们能够打完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跨学科地思考,需要我们在不断地实践、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从而灵活地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灵活调用,打赢一场战役。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认知更像一个指挥官,精准恰当地调兵遣将,顺利完成任务。
第三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和规律。我们的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就像抗日战争时期,一般人都在讨论武器、国力的差异之时。毛泽东就看到了底层规律:中日战争的底层决定因素,是空间与时间的较量。所以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断定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
遗憾的是我们多数人用八成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两成的时间不完全的学习专业能力,几乎没有投入时间学习结构能力。但真正对我起到更大作用的结构能力。好的学习应该更注重结构能力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