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孤独》--作者-英 安东尼斯托尔 读后感(二)

《孤独》--作者-英 安东尼斯托尔 读后感(二)

作者: 霓裳依依 | 来源:发表于2020-01-31 21:51 被阅读0次

这大概是非典型肺炎让大家宅在家中带来的好处吧,我居然几天内看完了一本书。今天读完了《孤独》,看来,在前天抑制不住冲动写读后感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书中的精华。我看电视剧电影或者是读书有一个小小的习惯——就是一本书差不多要一字一句地读完,生怕错过什么,很少不读或者只是浏览。记得前几天喜马拉雅听书里面的美文有一篇就是关于这种习惯的,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外国哲学家的习惯,也许,我也有同样的好习惯吗;)?这样的习惯也使我读书比较慢,一本书要很长时间才读完,因为如果哪怕有一页没有读,我也会天天背着这本书,直到把最后一页看尽。今天再翻开这本书,似乎心灵都轻松了,对我来说有点“硬”的书,还余下不多的内容了,岂不真的是很轻松的感觉了,那么我,到底是希望读到这样的好书,还是希望不读呢?

今天在孩子姥姥家,在和家人共处的闲暇里,在体味着家人做饭的温馨里,我把书读到了最后一页,想起来中间因为读得实在晦涩----那种晦涩不是觉得书不好看,是心里知道作者写的这些对于某些专业人士大概是很好的内容,即便我一个非专业的人,也有点弃之可惜的感慨,但好比给一个养花的少女一把古代的长刀,拿在手里是新奇也觉得它的分量,但就是有那么一点的格格不入。于是把书折了一下(当时没有笔做记号),就迫不及待地往后翻,找到自己可能落脚的地方去读。心里想着,哪天回来再去读完。于是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页码,就是昨天写的感想的内容。刚才读完最后一页回到做记号的部分,把余下的读完了,原来大概还是继续讲心理学儿童自我的来源,讲婴幼儿时期的一些心理的形成,延续了母亲对婴儿的作用的那部分内容。这样,合上书,一本书被我“干掉”了。

第一感觉,就是很感谢作者,把这样一本书写出来,也产生了我这样的读者,这也算是很多个偶然形成的必然。

回想作者书中的内容,昨天今天读的部分就相对的比较单一一些了,但是感触最深的仍然是作者研究了几乎西方大部分名人的历程,尤其是19世纪以前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乎大部分都有各种的心理问题,主要归结为精神问题或者疾病,多是与本书的书名“孤独”有关系的。所以作者不仅仅是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作家真是当之无愧,他能够在写专业的同时,书中的内容章节结构都是自己组织出来的,让我想起来大作家罗曼罗兰,他是一位著名的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名作却多是名人传记,通过采访走访和大量的调查,写出了很多不朽的经典佳作、名人传记。本书作者主要研究人类的心理和精神,尤其是有关人类在只有自己的状态下或者受到亲人的疏离的孤独的状态下的表现,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总结、提炼、归纳和研究,研究自古以来的名人,研究各样的人的状态来洞悉人类的思想在孤独中的状态。

作者的很多观点也是现在各种心理疗愈书籍常常提到的:人要摆脱孤独和痛苦主要还是需要从认识自我、聆听自我和审视自我开始,人类所有关于幸福不幸的感觉都取决于个人自己。另外作者也强调了即便进行了这样的研究调查,可以得出很多人类伟人的业绩的产生是由于孤独的结果,但也并不否定这样的生活就不好,或者这样的人格就一定存在问题。几乎书中对于各种类型的人格的分析都只是一种分析,无论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没有否定这样的人格或者存在方式。只是这样的人自身是否会感觉痛苦是否需要进行疗愈的问题,也都取决于个人自己。

书中可以见到大量的西方的文学艺术科学和心理学等等方面的大家的名字,几乎成了一本百科全书,作者把他们罗列进行了分析,有的比较深入,比如牛顿,有的则点到为止。书中也解释了一种现象:很多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对人类有重要贡献的名人并不是品德或者人格很值得敬重的人,甚至如果他们是普通百姓则会遭到唾弃和责骂,但由于他们非凡的成就,似乎让人们忽视了他们的不堪。他们追求创造的过程以成就为基础而不注重与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与人的关系对他们来说不如与自己的关系重要。这些名人的列举除了对书中的内容有了很有力的佐证,更让我读到了太多名人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与此同时,也感觉到作者的博古通今、知识渊博。

这些名人里面,大多数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包括画家、音乐家、剧作家。其中仍然强调音乐对人类的神圣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我自己不是一个艺术家,也不是很懂这些,但是我真的赞同作者的观点,且不止在这样一本书里面读到,此时此刻我就想到教育孩子,可惜我没有更好的能力给孩子们音乐绘画方面更多的熏陶,让他们具备更丰富的面对和欣赏人生的能力。

孤独是人面对自己的前提。或者说,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是人与自己对话和重视自己的前提。当人处在孤独的时候,内心、心理、思想活动最丰盛,这就是钓鱼的人彼此不说话,却乐此不疲的奥妙之处吧。人们把自己放到一个地方,把自己的身体放到一个地方,让自己的思维随意驰骋。这也是我经常有的感悟:人需要与自己的对话。如此说来,人是需要孤独的,人也是需要寂寞的,甚至有时候,孤独寂寞更是一种奢侈的期望而已,真的当我们独处的时候,我们甚至该珍惜这样的时光,而不是倍感百无聊赖或伤感。

读了这本书,有一种我们要珍惜“孤独”的感觉,要适当地开创自己的“孤独”的机会。人类的潜能是一样的,但是深陷孤独的人得以开发得更透彻,而在凡尘俗世中的凡夫俗子,我们的潜能只是偶尔发了一下亮,萌了一下芽,就被生活的琐屑冲得烟消云散了,所以这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创作者艺术家总要“闭关”或者找一个偏僻的地方“偏安一隅”去进行一段时间的“创作”,但那种自我寻找的孤独大概还远远不如真正的客观困难的困苦的孤苦带给人刻骨铭心的磨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该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没有天赋秉性的人大概经历这些磨难之后反而更加地平庸了。

作者虽然没有得出结论我们凡夫俗子该怎样面对孤独,只是对人类面对孤独的本性和可能产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但是它也能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孤独是人类能感觉到的感觉,是人类追求人际关系追求被爱护才感觉强烈的内容,也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感觉,甚至是人类打造自己发展自己历练自己必须经历的部分,我们可以完全地接纳和正视孤独这样的感觉,想起刘德华的老歌的歌词“在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大概也是这本书给人的启迪,人本是群居动物,但是也是最能体会孤独感的动物,哪怕爱人之间,亲人之间,也常常让我们有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孤独感,这主要源于人类内心的无限,它无限到可以无限地想象和感受,甚至没有任何人可以描述它的边界。

今天,我写东西的时间也是非常的少,好朋友鼓励过我:时间是挤出来的,我很愿意把读书的这些凌乱感受写下来,因为它不仅是一本书的感觉,更是关乎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尤其在我这样一个应该去思考的年龄,在我这样一个有众多的人生问题集中在一起的年龄,像荣格面对的病人主要是中年人,是哲学家荣格发明了“中年危机”这样的词,并不断地面对中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书中还指出,大部分中年危机或者中年人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他们面对人生各方面的压力,自己再也不能像少年或者青年时期只为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或者自由自在而活着,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和爱好和发展,导致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没时间顾自己了,把时间都给了生活,给了老人孩子和工作的压力,而失去了自己,导致心理和精神的崩溃,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原来,“中年危机”居然是100年前的人发明的词,可见那时候的人类就面临同样的问题了。去年春天和女儿在书展上买一批思想大家的书,其中包括荣格,包括本书作者列举的许多的哲学家的名字,后来自己在京东也买了,还都没有怎么看,最近两年开始涉及哲学,以前那么不喜欢的这个名词,现在却真的开始喜欢和接触了,虽然是很难。

上学的时候,不太喜欢政治,后来读研的时候,有一门基础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生硬的课程,却也不排斥了。现在想来,那是喜欢的基础吧。想起有一个女同学,她是人大的哲学博士,那样的哲学家头脑,一定是孤独的吧,现在已经是10岁孩子的妈妈了。似乎,哲学,真的是和孤独有直接关系的,通俗地说,哲学就是思考与人生有关有关的世界。本书作者也说,有着凡尘俗世的幸福,拖家带口,就很难有突破性的同时思维时间和空间了,我也是非常赞同,作者也说到,有些“非常幸运”的人,能够遇到自己相伴一生的真爱,即便那样,也是一定有瑕疵的,因为世间永无完美之事,就是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后,问题一定还是会有的。

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是还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也希望自己能一直幸运下去。去研究孤独的人不一定孤独,何况,如果你真的不孤独,还是希望你适当地让自己孤独,孤独,是人类特有的感觉,是人类智慧产生的土壤,是尊重自我、爱自己的一个环境。不要怕孤独,偶尔感受一下孤独,那样,才能更好地爱自己,爱你的爱人,你的家人。

1.31晚8:50-9:3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独》--作者-英 安东尼斯托尔 读后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jn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