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六章《写学生故事》,第29节到33节。读完之后给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我们可以学着通过写学生故事来做教育问题的实证研究。
在这五个小节中,吴老师举了三个事例来说明写学生故事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故事《插班生林可树》,林可树在杨老师的教育下,由对学校读书的厌恶到“在这个班读,我就开心了”的自言自语,说明了杨老师的教育方法是可行的。杨老师写的这个学生故事就展现了“好教育”的力量,我们既要学习他的教育理念,也要学习他写作成功的一些经验:首先选准关注的对象;其次,要呈现信息全面,坚持写作;第三,语言流畅,描写细腻,有感染力。
第二个故事,吴樱花老师的《孩子,我看着你长大》。宋小笛同学自控能力差、问题反复,吴老师总是好言相劝,宽容他,给宋小迪自我反思,反思时间。老师,把宋小弟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而且坚持了三年,真实的还原了初中校园里的一段师生生活,让我们了解到真实的初中教育生态。故事以宋小迪取得昆山市中考成绩第一名结束,可以说是非常圆满。但吴老师分析说,就是这些世俗的圆满,掩盖了我们教育中需要深入反思的问题,宋小迪让人厌烦的行为背后,有家庭因素造成的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个性,也有对公共道德行为规范的无知无畏,哪些是会影响人生发展的障碍性的真问题?而哪些是珍贵的个性?写学生故事就要对这些问题重视,深入反思,才能够找对教育的方向。教师的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受到假教育的张冲和受到坏教育的周江波的故事。吴老师给我们分析了两段失败的教育背后的深层次的因素。他说,教师应该有勇气直面失败的教育,在叙述学生的故事中展开剖析家去那层美化的画皮,挖去那些毒瘤病灶——这一定会让人疼痛,但确实让教育回归本真必需的,也是教师成长无法逃避的。
坚持写学生故事,追求的就是推动反思,激活思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如何“高效”地写学生故事,去达成这个目标呢?吴老师给了四点建议:第一,从个别学生的成长故事中完成对一些教育问题和现象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一类学生的教育思路或方法;第二,从“叙事”导向变为“问题研究”导向,把主要笔墨放到发现与分析普遍性的教育问题上,从学生个案故事出发提出问题,进而具体分析问题,构建解决这类教育问题的思维模式;第三,记录要有连续性、系统性,尽量用较长的时间去写一个学生的故事,在分析问题时要有“系统思维”,尽量把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关注到;第四,做自己的、具体的叙事研究。
这样“具体”的研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建构意识,慢慢去构筑自己的“教育学大厦”。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通过真实的学生故事来做教育问题的实证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