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相较于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梦想,它既不会让你对现实世界忧心忡忡,又不会令人对未来失去憧憬,当一个错误被不断重复、被无限放大,且以同样的悲剧收场时,无疑是颇为遗憾的,但这种惊人的重复性也恰是历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它会给后人带来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同今人需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当下一样,在对于历史的研究上,后人同样需要秉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那些早已盖棺定论的史论,在这部分专家学者中,已故当代史学家顾城先生可谓其中翘楚。
“穷尽史料,穷根究底,严谨考证,反复质疑”,响亮的十六字箴言代表了顾城先生毕生对于历史的认知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而这种值得后人敬仰的潜心治史精神,深刻体现在这套名为《读历史就该这样细读》的顾城明清史文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8040/e23c34bfb177efa6.jpg)
在今天的旅游胜地周庄,独具江南特色的万三蹄、万三糕每年吸引着数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来到沈万三故居—沈厅。时至今日,民间对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的传说依然津津乐道。
在顾城先生看来,自明初起,几乎成了富豪代名词的真实的沈万三(本名沈富)其人无疑是一个充满谜团的神秘人物,无论他的发迹史还是其家族,都值得下功夫去深入研究挖掘。
然而遗憾的是,相对于野史传说中各种版本满天飞的沈万三,史料中对于沈万三其人及其家族的记载寥寥无几,且语焉不详,甚至在关于沈万三家族财富累积的过程和方式,及其家族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之后因牵涉举国震惊的“蓝玉谋反案”而逐步走向覆灭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上存在谬误,这就为顾城先生在“严谨考证”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8040/42b3b5dac710525c.jpg)
明初开国名将朱文正与朱元璋的真实关系一直扑朔迷离。为尊者讳,终太祖一朝,包括其后各种记载大量删减了这对相爱相杀的叔侄之间种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秘辛,虽其本意为迎合上意,却有矫枉过正之嫌。
同为骁勇善战、功勋卓著的朱元璋近亲,相比心胸宽广、谨慎低调的外甥李文忠,朱文正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是功利心重、气量狭窄,而导致其不得善终的主要原因虽是失去了叔父朱元璋的信任与宠爱,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其劣迹斑斑,飞扬跋扈,无视军令,不得人心。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在给皇侄朱文正的继承人、皇从孙朱守谦的诏书中说道,“尔父(朱文正)恣意放纵,视人如草木,作孽无休,其不仁者甚。夺人之妻,杀人之夫,灭人之子,害人之父,强取人财”。由此可见,无论朱文正之死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至少明面上,朱元璋为自己的杀戮找到了无懈可击的完美理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8040/1fa25ebbb13dc1dd.jpg)
天家无父子兄弟,无骨肉亲情,几乎每一位帝王都是踏着无数鲜血和累累白骨浇铸的道路走向至尊宝座,一如“靖难之役”后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龙座,自己取而代之的明成祖朱棣。
据《明史》记载,太祖托孤重臣、长兴侯耿炳文在燕军攻破南京,建文帝殡天后为苟且偷生而倒向燕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苟活于世而丧失了礼义廉耻、辜负了太祖重托的两朝老臣,却因僭用与其身份不符的“龙凤纹饰”被发现后绝望自杀,其中不合理之处显而易见。
继太祖将中书省丞相胡惟庸、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三位开国功勋及其同党满门抄斩后,长兴侯耿炳文在明初勋贵中几乎是硕果仅存,加之其妹嫁予太祖养子沐英为继室,并为沐英生下继承人,看似稳固的姻亲关系背后实则隐患重重,随着太祖时代的终结,一切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皆化为泡影。这正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