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寻找史料的途径大多都是网络检索,从同行教师的课件中选用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史料。若再“较真”一点,对教学中所使用的的每一则史料均追本溯源、判别真伪,则难度很大。在教学中,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想查证某则史料的出处,却发现在网络检索时搜索结果大多都是试题与课件。这类史料就是仅存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伪史料”。如果再深究一下,会发现在这类史料所标注的来源中,是很难查到真正原文的。
近期在教学备课中,先后两次在查证史料出处时遇到困难,简要记录如下。
一次是在准备试题讲评中,遇到了一道引自《朱子语类》的选择题。
“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朱子语类》)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A. 心外无物的世界观
B. 克己省身的修养论
C. 推己及人的处世观
D.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在这段话中“心者,万事之原也”很容易结合到心学的主张,而这明显与学生所学朱熹的理学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我在网上找到了《朱子语类》的电子版。《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通过对这140卷的全文检索,没有找到与之完全匹配或者相类似的话。如果电子版没有漏掉部分内容的话,就可以表明这段话并非出自《朱子语类》。那它出自哪里呢?若在百度中搜索,结果几乎全是各类考题。这可能就是仅存在与中学历史试题中的“伪史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