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解》(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话耳熟能详,但可能有人没注意到,这泪啊,是“辛”酸泪,不是“心”酸泪。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作者的心里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而不是单纯的感觉憋屈,想掉眼泪。这又说明什么?——人生的经历当然是五味俱全的,作者经历了锦衣玉食,也经历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种丰富的、大起大落的人生,当然是“辛酸”不已了。
所以《红楼梦》在第一回里就提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梦、幻”,告诉大家是本书主旨;另外就是石头对空空道人说,我这些文字虽然没有大奸大恶,郎才女貌这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东西,但也能起到一个劝人不要“谋虚逐妄”的作用。什么意思?世上一切,辛苦来辛苦去,到头来都是一场虚幻,都是一场空罢了。
但世人就是参不透,还“都云作者痴”呢。岂止世人参不透,这种温柔富贵乡的享受就连仙人也经不住诱惑。当然,这些仙人主要是一些未正果的“小仙”,也就是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之类的。他们没有定力,他们从天上往地下看,觉得人世间的繁华太好了,当仙人多寂寞啊,到俗世去走一遭,多热闹啊。因此,警幻仙子那里就有一个专门的职责:让这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小仙”们到人间下凡投胎,去享受一下人世间到底是个什么滋味。当他们明白人世间不过是一场虚幻之后,再度化回来,然后就会上升一个层次,成为真正的“大仙”。你看,甄士隐其实就是一个“小仙”,他来到人世,经历了“望族”的吃穿不愁的日子,然后孩子丢失,家中失火,丈人白眼……之后,两位大师一点化,《好了歌》一唱,立马明白,张嘴就给《好了歌》来个精彩绝伦的注解,然后毫不犹豫跟着两位神仙走人了。说他有“仙缘”,其实他就是一个那边过来的“小仙”,是来修炼感悟的。他其实是红楼里面男男女女的先行者。
《红楼梦》后面所有的章节,就是说一个大家族的毁灭过程。“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虽然这部作品充满着虚无主义色彩,但这种虚无,还是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之上的。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变化,否极泰来,盛极则衰••••••”。那么,贾府是一座高楼,极尽奢华,正逐步走向了没落,这是必然的,也是符合辩证规律的。但根据这个规律,没落之后还是要逐渐起来的,所以作品中有一个人物是贾兰,后来中了科举,慢慢让贾家再走向兴盛。即便不如当时的那么牛,但贾家一定会重新变好起来。也就是说,“楼塌了”之后,还会“起高楼”的。
读书一个作用是让人明理,红楼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光看热闹有点浪费。孔子说读书要“切问而近思”,要围绕自己的现实人生来思索,才能真正有所收获。红楼给我一个什么教益呢?难道仅仅是一场空,活着没劲?不错,这是作者“一把辛酸泪”的主要原因。高官富贵金钱美女都是梦,太没意思了。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楼塌了”之后是“起高楼”,那么我们相信:当人生遇到一些不如意,或者说困境的时候,没有必要灰心丧气,因为后面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尤其你感觉人生到了最低谷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后面只会是反弹,跌无可跌了嘛!静下心来,慢慢努力。除非是你自己放弃,否则世界是不会放弃你的。
那么说,就没有长盛不衰这回事吗?冷子兴和贾雨村说贾府的时候,说贾府现在没有一个善于筹划的人,坐吃山空,所以内囊就上来了。于是我们可以想,王熙凤不是很精明吗?对,精明是精明,但她不过是小聪明,只为自己着想,光给自己小金库里捞钱,假公济私,根本没有什么大局观。在那种环境了,要求她有大局观是勉为其难的。费心劳力为一个大家族谋利益,作为男权世界里一个另类,可能吗?给她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的机关,全算在了怎么讨好贾母,怎么防范丈夫,怎么使唤下人,怎么左右逢源。光琢磨这些事儿,怎么会考虑大局? 不光是她不可能考虑大局,所有在安逸的环境呆久的了,都会被安逸带进一个“永享太平”的幻境中。不是有个“历史周期律”吗?人在苦的时候会奋斗,会警觉;但人在舒服的时候,很难“居安思危”,一定是要跌跟头、吃苦头之后,再重新振作起来,开辟新的事业。贾府里的爷们儿们都变得纨绔起来,“一代不如一代”,整天吃喝嫖赌胡作非为,不是他们智商有问题,是环境让他们变得麻木了。“宁荣”二公在天之灵,看着这些个败家子儿,也是干着急没办法。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麻木不仁,那个喝酒使性子的老管家焦大就是个明白人。都说他倚老卖老,倒不如说他经历了当年创业的腥风血雨,心里对事业可能的衰败充满警觉,对每况愈下的情况是非常担忧、焦急的。他看到贾府里种种不像话的作为,忧心如焚而又无能为力,只好每天喝酒、发牢骚。他的性格和经历决定了,他是个直性子,有责任感,宁肯自己死,也希望贾府不败的忠心奴仆。可他的下场是什么呢?——被堵了一嘴的马粪,瞎说啥实话啊?后面就没有交待了。
人活着最大的痛苦,是太清醒。
《红楼小解》(二)焦大的痛骂,让王熙凤心里直打鼓。因为她被焦大戳到了痛处。痛是痛,该机关算尽,还是机关算尽的为自己营私。秦可卿托梦提醒她,让她今早抽身的话,更让她增强了为自己留后路的意识。但光是凤姐儿“机关算尽”吗?她也不过是一个比较突出、显性的代表罢了。世间所有人,哪一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哪怕是“多浑虫儿”之类的酒晕子,也是权衡生活的利害之后,才选择了自己看似糊涂的生活方式吗?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在“机关算尽”的和这个世界调情,因为智力、环境的不同,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反观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是不是这个道理?
关于人物,都是“正邪两路”相结合的,没有圣人,也没有绝对的大奸大恶。作者对于世俗生活是厌恶、绝望的。所以他给出的判断是:女孩是水,只有她们不受“诗书礼仪”的污染,也不热衷人世功名利率,是纯洁无暇的。而女人就不同,嫁人之后,就三从四德,就变得很讨厌了。而男人呢,是污浊不堪的泥做的。成年人自不必说,青少年儿童,也要从懂事开始,接受纲常功业教育,都是成年人的预备军。即便如同贾宝玉这般反抗,最后也是决定给家里留下一个功名之后再离开,也不得不“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红楼的人物很多,代表了形形色色的群体。作者对这些人物,只是真实、形象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褒贬态度。因为他觉得,人生不易,欲望无穷,每一个个体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无辜的。因为后天环境和经历的原因,使人的心理发生了不同变化,而这些变化,个体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他们被环境所“异化”后的所作所为,大抵人性使然。无论正邪,都“到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所以,人生无论长短,到头来,总摆脱不了“真干净”、“辛酸泪”。
回到现实来看,我本“中人”以下,不敢求富贵天上来,也不能自甘堕落。既然最后免不了是“白茫茫一片”,那就活在当下,找点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事情做呗。除了尽到自己对这个世界应尽的责任之外,尽量让自己每天都快乐一点,做事情总比不做事情好,反正,总比“坐吃等死”强。
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