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宋韵半城水,梦华飘溢伴汴京”—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之所以叫她水城,有历史的原因,历史上,开封因水而兴,汴河带来了漕运的兴盛,作为在那个时代最主要的运输形式——水运有它无可替代的优势;开封也因水而衰。因紧邻黄河故道,无数次的黄河水害,把一个八朝古都,翻来覆去淹了无数次,才有了今天地下城摞城,地下埋着七座城的奇特景观。
大礼堂前合个影千年古都,百年名校。以前来开封玩,都是路过河大,匆匆看两眼就走了,没有留下太深印象。这次国培选在河大,正所谓:走进河大门就是河大人。我也是河大人中的一员,才认真去了解她。和所在城市开封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百年名校走出来的名人,注意到了冯友兰,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汉族,河南省唐河县人,是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23年至1925年任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科主任(即文学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教授。1918年冯友兰北大毕业后,回到河南开封,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和省立师范学校教国文和修身。与嵇文甫、韩席卿一起创办《心声》杂志,宣传新文化,传播进步思想。1919年赴美国留学,1923年冯友兰学成归国,回到中州大学,担任文科主任(即文学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校评议会成员和图书馆委员会委员,是河南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之一。在任文科主任3年里,冯友兰有志于“办个像样的大学”,受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启示,他提出“三合一”的办学构想,认为像样的大学应该有像样的本科、研究部和编辑部,充分表现了冯友兰的教育管理天赋和关于现代大学教育的思想。在他的主持下,文史、哲学和英文三个系科得到很快发展。冯友兰离开河南后仍关心着河南大学的发展,1945年,冯友兰来到在南阳荆紫关流亡办学的河南大学讲授“中国哲学的特点”,历时半月,场场座无虚席。解放前夕,河大南迁苏州,师资缺乏,他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就这段时间,一定要把先生作品《中国哲学简史》看完。
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刘先锋老师笑称:出来培训就是记俩词、认俩人、养养神。学一招,解一时一事之困,明一理,促一生一世成长。河大校训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几年我自认为在教育之道上,启发很多,接触到南明教育,接触到南明的专家,还有如墨迟、范,杨赞这些艺术创作的老师。对哲学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对教育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世界的看法,我都在上下求索着。这些道,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可以悟。走在七七林这块石头旁,刘老师说思考一个问题,当年怎么第一届高考中的学生出了那么多高官或成功人士。是高手集中吗?不是,高考题特别简单。如果知道学习没用 ,靠推荐,那还愿意学习的人,是内驱力在推动。
据说铁塔建时考虑风吹故意倾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