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备考之对《会计》“总论”的理解

作者: 知产道 | 来源:发表于2020-05-26 00:27 被阅读0次

    注会和税务师知识(简称财税)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什么用?

    有用肯定是有用的,但也只有进入财税的世界后,才能从财税的世界看看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够怎样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

    《会计》“总论”讲的是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是其他章节的基础和共性内容。

    “总论”讲了会计的概念和作用,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体系,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七个方面的内容。

    基于我对会计的了解,仅限于认识公司财务部门的刘会计、王会计那些可爱又“可恨”的会计

    因此,会计的“概念”对我来说就非常重要了,虽然网课老师说,会计定义和作用之类的,“属于常识”,就不讲了。

    原来“会计”是用货币为单位对一个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记账,从而来监视监督公司的一种工作,而且还是一种管理工作。

    会计最初的目的是,通过记账并最终形成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报告,呈给老板,让老板了解打工仔们干的各种事以及取得的成绩,也就是后面讲到的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打工仔们受老板之托自然要对老板负责。

    虽然会计的初心是向老板报告公司一年一度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成果,但记录的各种信息和形成的报告,同时可以用来“诊断”一个公司情况,为公司的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方向或重点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投资不投资该公司、借不借钱给该公司等决策所需的信息。

    这就是教材中总结的会计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三,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第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一,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因此,本来是机械的记账工作,也就演变为今天高大上的一种管理工作。

    教材在简要介绍完会计定义和作用后,就接着讲“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真的觉得有些突兀,而网课老师也把这部分内容当做常识给忽略不讲。

    后来发现注会“会计”这门课的内容,讲的都是企业会计准则。

    就连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都全是企业会计准则中“基本准则”的内容。

    会计准则,就是会计记账的规矩吧,准则让怎么记就得怎么记。要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也有一个知识产权准则,就不至于有那么多人瞎胡闹了。

    教材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组成。真的是很全面、很贴心了,把理论(基本准则)、方法(具体准则)以及具体怎么干(应用指南)都形成明确的准则。一门学科理论方法类的知识,虽然高深费解,毕竟可以通过逻辑和思考,推理分析出来,最难的是给出应用指南,提供操作性指南,指导实务操作,确保理论方法的落实落地。这种思路真的很值得借鉴。

    教材说“基本准则”规范的内容包括6个方面:一是财务报告目标,二是会计基本假设,三是会计基础,四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五是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计量原则,六是财务报告

    这六个部分的内容,即是接下来四节逐个细讲的内容。而本章考试可能考的内容重点是其中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计量原则,总共也就两分左右,但却是理解后续其他章节的基础

    财务报告目标,就是会计工作的目的,最初是向股东报告管理者管理股东财产责任的履行情况。而随着资本市场和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股东越来越分散,股东关心的重点转向股票未来的涨跌和公司未来的发展,因此财务报告目标,也就要侧重于提供能反应公司未来发展或股票涨跌有关的信息,以便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据此作出有关决策。

    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智慧地兼顾了两种目标,具体表述为“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讲完会计的概念、作用和目标,开始讲会计基本假设,才算进入会计基本理论的正题。

    会计基本假设说的就是,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并分期用货币进行计量。

    持续经营是不可能持续经营的,但会计在记账时得默认会计主体是能持续经营的,所以是假设。

    一方面默认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一方面又需要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定期向老板报告成绩,就需要认为地把持续经营的时间,划分为连续的、间隔相同的期间,及时定期地编制财务报告。

    至于会计要用货币为单位进行记账,虽然不完美,但也别无更完美的选择。

    而关于会计主体的假设,是基于财务报告编制的范围不同,就需要合并或细分法律层面的组织或主体。

    会计基础讲的只是关于应该什么时间记账的一个原则,也就是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不知道为什么用了这么一个大的概念,讲了这么小的一个内容。

    网课老师说,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本章最可能要考的知识点。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显然可以理解为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感觉像是对具体事物的质量要求,但更直接的是意味着对人的行为或方法的要求,比如对会计记账时的要求,对会计科目分类方法的要求。

    首先是可靠性,会计记账时记下的信息要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中立无偏。

    第二是相关性,意味着要对原始信息的记录进行有益于决策的分类,教材举例为,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用公允价值。

    第三是可理解性,这应该是要求报表的报告格式和相关概念要易懂,报表才能清晰明了、易于了解,报告是什么格式,用什么概念,就会编制和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也可能是相关性和可理解性不是考试重点的原因吧,因为这两个要求,都不是对企业会计干活时提出的要求。

    第四是可比性,包括横向的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要求采取相同的或相似的会计政策、确保口径一致,以及纵向的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要求采取前后一致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这么大的概念,似乎属于基本理论内容,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在介绍基本理论的总论章节中讲解。

    第五是实质重于形式,也就是在记账时,不能仅仅因为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归类,要以其本质进行归类。这种要求其实对于任何学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对于认识任何事物而言,也都是最关键的,都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仅仅因为形式像,就模糊事物之间的区别,进而定错性、分错类。

    第六是重要性,要求性质和金额上进行判断,不影响报告使用者决策判断的,可以省略也允许错报。

    第七是谨慎性,要求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一句话,做人要低调,别炫富。

    第八是及时性,既然是报告,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报告,都需要有及时性的要求,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意味着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快递信息。

    会计记账记录的是会计信息,也就是教材中说的“财务会计对象”,这些对象的性质不同,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这些不同的“财务会计对象”按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教材在这里不加解释地提到“财务会计”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对资产、负责、收入、费用的定义和确认条件进行了讲解。

    “确认”也就是要不要记账,每个要素的性质不同,能够记账的条件也不同。

    如果符合记账的条件,但具体用什么金额去记,这就涉及到教材中说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不知道为什么用“属性”这么个概念,感觉也不像是“会计要素计量”这件事的“属性”。

    反正说的就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会计最终的成果就是财务包括,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CPA备考之对《会计》“总论”的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mp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