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作者: a5da958858b8 | 来源:发表于2016-06-01 23:36 被阅读55次

第0章 所有人的困惑

  1. 培根说:“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2. 最终,我的发现是,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是所有人共有的弱点:懒惰。
  3. 我更喜欢讲思维方法,因为我认为这才是关键所在。只有想清楚了,才可能写清楚。
  4. 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

第1章 心智的力量

1.1 了解心智的力量

  1. 当我为了能够有效回答学生的那个令我苦恼不已的提问而认真审视自己的时候,发现我去学习什么的动力与那些人拒绝学习的理由是一模一样的:“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
  2. 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虚度无数光阴,哪怕他们天天“科学地”制定计划,编制“任务列表”。而与之相反,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

1.2 心智力量的差异

  1. 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会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 几乎所有那些不停的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把“上司的愚蠢”作为自己懒惰的借口而已。
  2. 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 如果有一天猎头找到你了,也许你应该明白,其实那不见得是一件特别让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很可能你是被定义为“二流人才”,才使那个猎头对你产生巨大兴趣的。
  3. 兴趣真的那么重要吗?

    • 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做好这件事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 只要一件事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4. 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吗?

    •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5. 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

    • 真正体会到读书时记笔记、甚至大量地记笔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过去拒绝练习盲打有多么荒谬了。事实上,是我的心智力量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而且还竟然振振有词、洋洋自得。

第2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2.1 何谓心智

  1.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
  2. 目前心理学家正在广泛讨论的“弗林效应”,指的是智商测验成绩逐代提高的现象。
  3. 在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今天,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心智是可培养的、可发展的、甚至是可以重建的,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能是一次宝贵的重生机会。

2.2 起点

  1. 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2. 无论如何,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足以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我们因了解这个事实而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自省机制。

2.3 控制自己的大脑

  • 无意识的大脑 --> 遇到刺激 --> 立即作出反应
  • 有意识的大脑 --> 遇到刺激 --> 进行分析 --> 然后作出反应

2.4 控制自己情绪

  1.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

  2. 了解这种关系的好处在于,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并没有所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很容易,或者起码是比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

  3.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4. 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对那些你曾经的痛苦决定带来的惩罚的时候,你太痛苦了。而这样的痛苦,必然被你的大脑自动列入遗忘的序列,并在你大脑里彻底消失。

  5. 一个人遗忘痛苦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6. 办法

    • 第一个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
    •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
  7. 在做所有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做快乐的事情来做。

2.5 推迟满足感

  1. 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大多数人的天性;野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2. 同样的道理,酗酒无度的、嫖娼乐此不疲的、吸毒不顾死活的、玩电脑没完没了的,都是这种“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的天性”使然。
  3. 其实,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4. 控制这种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
  5. 事实上,“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
  6.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

第3章 通过管理自己与时间作朋友

3.1 精确感知时间

  1. 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2. 《奇特的一生》 -- 格拉宁 -- 时间统计法
  3. “事件 - 时间日志”
  4.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细,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 -- 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5. 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 - 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实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为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3.2 最好的工具:纸笔

  1. 事实上,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2. 他(斯科特·派克)同样认为“懒惰”是最终极的“原罪”。而对于“邪恶”,他的定义是:“所谓的邪恶,就是最赤裸裸的、厚颜无耻的懒惰”。
  3. “心智开启”的七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客服懒惰的过程。
  4. 我们一生中半途而废的经验太多了,乃至于想要放弃“半途而废”要比“坚持到底最终成功”难太多了 -- 大多数人连一次“坚持到底最终成功”的经验都没有。
  5.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

3.3 开始记录时间开销

  1. 第一组练习
    • 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昨天你都做了什么。逐条记录下来,前面写上标号,后面标注出做那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
    • 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 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大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2. 第二组练习
    • 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周你都做了什么。
    • 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月你都做了什么。
    • 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季度你都做了什么。
    • 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过去的一年你都做了什么。
  3. 第三组练习
    • 用一星期的时间,每天晚上回忆一下并记录当天你都做了什么。
    • 用一星期时间,每天随时记录你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3.4 制作时间预算

  1. 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
  2. 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只好进行选择
    •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给列表中的每项任务标上权重值--比如,你可以用1~5分进行标记。
  3. 很多人一生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天真地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完美地生存--所以最终以失败告终。
  4.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确实有益。
  5. 往往,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就可能会痛苦地发现自己经常仅仅因为非常有趣就去做那些其实无用的事情。

3.5 使用列表减少失误

  1. 制作列表、运用列表确实是一种需要练习的重要能力。
  2. 一些经验
    • 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没有必要制作列表
    • 最好的列表记录工具是纸和笔
    • 列表没必要工整
    • 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 给你的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 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3.6 计划,还是不计划,是个问题

  1.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 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a.已经有人做到了;b.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 a.目标不现实或者目标暂时尚不可行; b.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所以,为了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先仔细审视这两个条件。
  2.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 审视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的所有计划无一例外最终不能兑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的计划总是很长远。
  3. 有一些时候计划是没有必要的。
    • 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任何合理有效的计划”。
    • 我个人的经验是,对我个人来讲,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

第四章 开拓我们的心智

4.1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1.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2. 比“体验”在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
  3.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4.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5. 在这样的时代里,“阅读”突破了个体的“体验”或者单纯的“试错”的种种局限。“体验”往往只能局限于自己,而“试错”也受限于自己的阅历。然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即所谓的“经验”)。

4.2 摆脱经验的局限

  1.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2. 我们知道,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自于我们害怕未知。
  3. 所有的学习过程。或者说知识传递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经验主义”。
  4. 必须认清“经验主义”的根本局限。
    • 首先,个体的经验有限。
    • 其次,群体的经验有限。
      • 群体经验的局限根源来自于人类的寿命有限。
      •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 最后,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5. 观察一下就知道,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是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的。
  6. 关于科学方法,是一个远远超出我的文章讨论防伪的话题,我的建议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至少认真阅读三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7. 最关键的第一步是,记住并理解以上的例子,然后牢记这世界确实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再把这句话变成现存经验,用它去类比未知。而后,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挣扎着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

4.3 提高自学能力

  1. 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自学能力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掌握以及应该如何运用
    • 01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 02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 03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我说的只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 04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 曾在某本书上看到一句非常令人震惊的描述:“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
    • 05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 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
    • 06 了解学习的进程
      • 如果,你把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仅仅理解为纯粹的线性关系,那你最终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满意的进展。

4.4 正确对待老师

  1. 另外一些老师,实在可恶,因为他们那么心虚,乃至于常常靠恐吓的手段赢得“敬畏”,而全然不顾可能对幼小的心灵构成大面积的、不可修复的损害。这些老师应该被打屁股,可惜,没有相应健全的可用来处理他们的制度。
  2. “无论如何,都不要也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么做不仅不对,而且愚蠢。”
  3. 看待老师的方法:
    • 首先,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
    • 其次,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地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
      •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 最后,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往往并不正确。
    • 还需要补充的是,无论是哪一位老师,都有出错的时候。
    • 最后要强调的是,很多的时候,老师讲的是否精彩,实际上是与学生本身有极大的关系。

4.5 通过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世界

  1. 如果,你冷静衡量你自己的资源,发现你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通行证的话,那么,你最好从今天开始热爱考试。
  2. 首先要弄清楚这个考试对你的分量。对你很重要,那就要下苦功;对你没那么重要,就学学杨子荣智取威虎山!
  3. 很重要的考试,就是那些终将对你来讲成为通行证的考试,比如高考,比如考研,比如托福与GRE,就别想着什么智取、什么捷径、什么速成,统统没戏。
  4. 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想更上一层楼,那还有另外一个高级技巧--把你学会的东西教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5. 总结:
    •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4.6 耐心培养记忆力

  1. 一旦陷入“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地,就已经无从解脱。
  2. 首先,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3. 我们必须挣扎着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大脑的信息,尽量让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记笔记。
  4. 很多的时候我们根本做不到一下子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方方面面,而是在一段时间过后,才发现过去对它并不完全理解。
  5. 还有些时候,我们会在很久之后发现,过去的理解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或者驴唇对马嘴--反正怎么样都不对。
  6. 记笔记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第5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

  1.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2.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5.1 人人都能成功,你是否相信

  1. 大量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均表明,大多数随机变量均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 研究表明,若影响某一数量指标的随机因素很多,而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又不太大,在理论上可以证明,该数量指标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3. 历史上,有无数次战争、无数次掠夺,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把“均匀”理解成“公平”造成的。把“不均匀”理解成“不公平”,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打着“正义”的旗号为所欲为。
  4. 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5.2 成功的定义--“成功学”的核心缺陷

  1. 从今天开始,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罗列出来之后,仔细分辨:
    • 我做完这件事情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
    • 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

5.3 个案分析--“成功学”的方法缺陷

  1. 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偏概全”。某项经验在某人身上灵验了,并不意味着这项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
  2. 另外一个更加隐蔽的逻辑错误是“单向成立”。
  3.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
  4. 要命的是这种逻辑竟然真的可以带来理解上的惊喜。

5.4 努力是应当的,无须强调

  1. 起码,对这些处于顶部的人来说,保护属于自己的资源本身就已经艰巨无比;并且,资源越多任务越艰巨;资源多到一定地步,保护任务就可能性命攸关--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2. 富兰克·H·奈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3. 另外一个烦恼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努力是必须的、应当的,但可惜却不是天生的。
  4. 形象一点讲,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如果把进步程度投射在纵轴上,把学习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投射在横轴上,得到的曲线往往与“对数曲线”非常类似:
    • 在开始阶段,一个人只需要花费一点点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随着进步程度的增加,再进步一点点,往往需要投入相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5. 无论有没有人鼓励,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当然,在任何努力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是否现实。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而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5.5 “我是独一无二的”--最浪费时间的错觉

  1. 仔细审视自己曾经相信过的那些信条,“我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其中最让我哑然失笑的一个。这个信条除了误导我之外没有起过任何正面作用。相反,我还可能因为这个信条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这样的想法最容易使一个人想入非非,并因此虚度时光、一事无成。
  2. 甚至不用科学证明,就知道“独一无二”是个确定的事实,但是,这却是一个与成功根本无关紧要的事实。
  3. 其实,“该自卑的时候正常地自卑”,是“该自信的时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条件。
  4. 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
  5. 所以,我常常这样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

5.6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1. 听众应该有着自己的智慧,了解沟通的基本原理,才不至于沦落到“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
  2. 首先,成功者其实没必要、也没义务、也往往没有时间去讲述所有的细节。
  3. 其次,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曾经面临、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
  4. 一方面,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醒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另外一方面还有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
  5.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就算那写成功者并非有意隐瞒或者有意夸大,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真是经历时,已然可能产生种种偏差。
  6. 还有就是,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根本没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
  7. 最后,要知道有些“宝贵经验”就算正确,放到你自己就可能并不那么灵验。
  8. 相信我,绝大多数人,在没有钱的时候,对“人格可贵”的理解很难非常深刻。
  9. 有一个很有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10. 当然,“专注于汲取教训,而不是花时间去幸灾乐祸”,仅仅这件事本身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11. 最后要补充啰嗦的是,我这段文字的目的绝对不是要从此颠覆你的看法,让你从此视所有的“成功者分享的经验”为粪土。我只不过是想提醒你,“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5.7 不要相信“运气”,跟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 概率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你的欲望。你觉得“幸运”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得到满足;你觉得“不幸”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落空。
  2. 从理性角度出发,所谓我们能体会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尽管概率有时候是可以算出来的,但肯定不是你能控制的。欲望尽管并不总是可以被满足,但却是你自己能控制,甚至可以完全控制的。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3.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4. 概率是独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绝对不会仅因为我的期望就发生任何变化。
  5. 本质上来看,运气不过是与我完全无关的一种现实存在。
  6. 人们不喜欢甚至害怕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并且,越是脆弱的人越希望获得控制权;同时,越是意识到自己没有控制权的时候就越害怕。
  7. 如果,你相信好运气,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就会变得更好或者更差。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就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那你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糟。
  8. “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9. 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5.8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1. 资源分布的不均与,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
  2. 基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但是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
  3.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4. 某种意义上,尽管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所谓的“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
  5.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
  6.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
    •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 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
    • 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7. 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是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8.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9. 建议: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们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识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第6章 更多思考

  •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6.1 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1. 很多人拒绝学习,本质上来看,就是在拒绝做人--因为几乎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有机会“终生学习”。
  2. 进取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觉得非常吃力而并非轻松,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并非自卑而是洋洋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3. 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它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6.2 被误解了的效率

  1.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2.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a.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b.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
  3. 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去工作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因为你毕竟是正常人。
  4. 你知道你能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什么?方法很简单,看看你每天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
  5. 在这一点上--其实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一样的--你不见得一定要做到极致才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算法:如果满分是100分,还是可以按照黄金分割定律,61.8分是恰好的。
  6.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的认识。
  7.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儿2个小时。

6.3 效率低下的原因:回避困难

  1.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2. 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3.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倾向,那么再多再巧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本质上来看,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完成不了。

6.4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克服拖拉

  1. 大抵上,有事儿可做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无所事事其实相当痛苦。
  2. 什么会导致一个人拖拉呢?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大多数人喜欢先做甚至只做自己喜欢的。
  3. 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其实有很多时候,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4. 这样看来,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
  5. 对策:
    •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6.5 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1. 太多的人去健身馆交年费,其实只不过是在表达一个良好愿望而已。
  2. 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3.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因为,他们前期松懈了太久,现在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只有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
  4.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6.6 做个不迟到的人

  1.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2.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3.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4.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 记住,意外总是发生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的不够周全。
  5.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6. 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

6.7 关于开源节流的几点建议

  1. 在时间管理上,最有效的“开源”方法之一,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尽量同时做两件事情”--但是必须认真选择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2. 关于“节流” :
    • 首先,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的时间。
    • 其次,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 我的建议是,你应该随身携带一个本子,在这个本子里记录每一次你打电话给他们的时间--尤其是那些你并不经常联络的家庭成员或者亲属。
    • 最后,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 主动帮助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共享。
      • 所有的人在潜意识里就会清楚,帮助优秀的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回报。
      • 要想提高你的社交质量,你最好花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6.8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1.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2. 想知道为什么你明明比身边的人强,但是他们却坚决不认可你么?
    • 首先,很可能事实上,只不过是你“觉得”你明明比你身边的人强而已。
    • 另外,人们普遍并不自知。
      • 尽管我们总是说“人贵自知”,但是,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讲,“自治”甚至可能是非常残忍的。
  3. 记住一件事儿: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不仅比别人强一点,还要比别人强出很多很多才行。
  4. 你也看到了,无论你怎么做,你还是很难获得对方的承认,因为你的想法和做法并不能影响他们的判断。
  5. 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最可悲的状态之一。

6.9 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

  1.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而我们的思维被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所左右的结果是,我们的行为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2. 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现在的行动没有出错的话。
  3. 所以,当脑子里闪出类似“要是....就好了!”的念头的时候,要马上提醒自己,“停!这个念头最耽误事儿!”、“停!这个念头最没用了!”

6.10 自卑是浪费时间的罪魁祸首之一

  1. 所有可能的扭曲几乎全部来自那个实际上最不可靠的,但是我们又必须依赖的所谓“感觉”。
  2. 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如果在所有该自卑的时候竟然不自卑,那你就真正地扭曲了自己。
  3. 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自卑。
  4. 从这个角度出发,反倒是资质在各方面都处于平均水平的人更不易自卑。
  5. 事实上,既不该在自己身上,也不该以别人为参照物。美与丑的分别、强与弱的不同、聪明与愚蠢的差异,并不依附于个人想法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独自的看法就发生任何改变。
  6. 解决方案:
    •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 更多的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地自证的“弱”。
    • 另外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
      • 在一个“自卑”、“自信”、“自负”几乎全部被扭曲定义的社会里,“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你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你太“谦虚”了,太“低调”了。
      • 很多的时候,所谓的“谦虚”和“低调”事实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 如果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感受,刻意做到“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那你就会发现你自身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你的优点和缺点之间的落差被你人为的却同时又是自然地减少了。
    • 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手段来自我的一位朋友。他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 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7. 了解“真实的自己”和“感觉中的自己”,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差异,甚至还有“他人眼中的你自己”。

6.11 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

  1. 越是收入越低的人越是不珍惜时间--因为他的时间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每一秒钟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时间,因为他的每一秒都有着确定的价值,而他正忙着使他的每一秒钟变得更有价值呢,所以,每一秒钟都值得格外珍惜。
  2. 拿出纸笔、列一列,然后问问自己,“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这就是一个人决心不再浪费时间的最有效的起点和动力。
  3. 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式是:要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抽象事物。因为你把时间具体化为金钱,使得你开始格外爱惜时间,并且开始动脑思考“我应该如何运用我的时间呢?”

6.12 被低估了的今天

  1. 急功近利是所有人的本性,只不过,只有少数人最终通过心智的力量彻底想清楚了,事实上急功近利往往是一个风险高于回报的行为模式。
  2. 为什么我们会很自然地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呢?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倾向于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同时,倾向于高估当前回报的价值。
  3. 如果你是正常人,记住你自己的大脑有这种非理性倾向是极其重要并且非常有用的:在金钱上,人们不仅倾向于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甚至有时过度低估。
  4. 可问题是,在时间方面,我们很难得到这样的反馈。在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是体会不到任何惩罚的--因为,错过了时间或者错过了机会的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并不存在”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
  5. 我们跟所有的人一样,相信未来是完美的,冰箱被塞的满满的,天空是晴朗的,火车是准点的,会议肯定会准时结束的....
  6. 在这两种普遍的曲解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
  7. 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我因为想明白要控制自己的大脑,突然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个玩具,而且是玩不腻的玩具--我的大脑。

第7章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

7.1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1. 害怕死亡的原因自然不必说,人们害怕当众演说却未必一定知道害怕的原因--很简单,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2. 他说所有的高级特工都明白一个简单原理: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都能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的地步。

7.2 提前准备的好处

  1. 所谓“灵感”

    • 现在看来,他们不见得一定是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写出来的。很可能是为了写出来,才去搜索、积累,才发现了那些令我们惊奇的内容。
    • “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需要的“我们所关注的信息”。
    • 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脑中的信息量超常的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的充满了“智慧”。
    • 每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接受并在大脑灰质细胞中储存大量的信息,尽管大量信息以潜意识的形态存在,我们甚至无法有意识地调出,但它们就好像鸡尾酒会中无须而又嘈杂的“噪音”,有时我们“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得我们“神奇地”捕捉到那些“与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相关的某些信息--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乍现”。
    • 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实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
  2. 所谓“能力”

    • 我一直认为,在学习、工作中,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在那方面提前多久进行准备。很少有人真正提前足够的时间去准备。
    • 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最后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 所谓的性能力,往往与心肺功能紧密相关。于是,一个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不管从什么渠道得知了这一点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坚持每周至少长跑三四次。
  3. 环境对个体的成长有着巨大的甚至难以逆转的作用。

  4. 在“蛮荒”的年代,“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盖,但是,在比过往任何时候都高度文明的今天,“耐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

  5. 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尽早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

7.3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1. 人们在做一件事,为了成功坚持不懈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大多的努力其实不过是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
  2.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3. 仔细观察一下,所有不利于成功的负面的品质都是缺乏耐心的体现、或者说缺乏耐心的结果。
  4. 耐心一点一点地投入,最终的结果是,我发现过去是我太过肤浅,太过粗暴。
  5. 再次体会到,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多对学生耐心一点,最终竟然是自己获得的更多。
  6. 最近读到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上就是时间的投入。
  7. 耐心从何而来?
    • 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
    • You'd better know exactly what you want.

7.4 越早醒悟越好

  1. 爱因斯坦想要说明的并不仅仅是“观测者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参照系是至关重要的”,而是更进一步的“观测者的精神状态也许是对时间流逝感知的一个附加因素”。
  2.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20%;而对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3. 几乎所有失败的青少年教育,都是因为粗暴简单而又愚昧的无视孩子们所拥有的“现存经验”和“现存经验的作用”。
  4. 在真正能够理解混沌理论的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命运就有了另外的解释。初始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最终天壤之别的结果。
  5. 当我们真正运用心智的力量认真而又正确地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尴尬时,最终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肯定是因为过去曾经做错过什么,或有意,或无意。那么,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

相关文章

  •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我认为学到的最重要的两句话:�第一句:“我有个朋友中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默默陪了二十多年我才开始真正认...

  •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从朋友圈得知此书是一本好书,所以很快买来读,开卷有益。 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相信我,你并不孤单。 为了更...

  • 《把时间当朋友》- 读书笔记

    所有人的困境 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它一天24小时均匀得流逝。也因此,大多数人都不会珍视,等意识到时间有限,自...

  • 读书笔记《把时间当朋友》

    《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买来大半年了,只是刚拿到的时候匆匆翻了,之后就束之高阁。春节利用空档的时间,细细的通读了一遍...

  •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读李笑来老师的这本《把时间当朋友》不仅实用而且能够对学习方法、时间的心智认知有启发。可能由于李笑来老师有大量教学和...

  •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最近,重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作者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中国比特币首富,著名天使投...

  •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一、心得 作者主要以自己的经历和一些名人以及书籍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运用我们的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第一遍读完此书,...

  •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第0章 所有人的困惑 培根说:“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最终,我的发现是,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是...

  • 【读书笔记】把时间当朋友

    推荐指数:三星。 例子太多,干货太少,适合没有下定决心的人用来转变思想,开始行动。(怪不得序言里说,有很多人买来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oh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