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似乎因为不愿意和弟弟分享什么,而被舅妈说过“够小气了”。
只是没想到这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连同被说的那个片刻的场景,屋子里的灯光,都还清晰地保存在记忆中,虽然唯独想不起来我到底是不愿意跟弟弟分享什么。是食物?玩具?还是其他什么?虽然肯定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东西,但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就是不大方、不愿意给与的。
小时候的我是这样的,骨子里天然带着这种小气。所以,每当看到那些大方的同龄人时,我是非常羡慕的,但回到自己这边就总是做不好。
之后,因为留学时住进了share house,似乎就开启了我磨练自己“share”思维模式的修行。
在share house中和大家一起住,共用厨房、客厅和浴室。包括之后旅行时热衷的青旅(youth hotel、hostel)之类,都让我觉得很喜欢,有种资源被最大化利用的划算感。想想,我其实不需要那么多,有灶台做食物就好,不必非让这个厨房属于我自己。而且有人时常可以在客厅和你聊天,也正好缓解孤身一人的寂寞,不需要独占。出门在外,有一个床铺安睡一晚就足够,不需要多富丽堂皇,毕竟那时的我,旅行的心思都在探寻城市和文化上,失去意识的睡眠时间,可以从简。
之后,这种“不占有”的想法也开始一点点地与日俱增。就像“共享单车”以来,我真的无比喜欢国内的各种基于共享理念的项目。更优惠的价格,对资源更好的利用,真是双赢。(如果暂且不谈背后资本的坑)
而且,我也是个对买房没有焦虑,也没有丝毫兴趣的人。从2008年留学以来,我时常搬家,每一个城市住不满1-2年。东京是我住的久的地方了,但5年也搬了3次家。独身的我觉得,除了家乡的父母家是我的“家”、可以让我有个安心落脚的地方以外,其他的时光能自由地“飞”就自由地“飞”最好。而房子这样的不动产无疑会拴住我的脚步。
正巧,今天看到了萧秋水的这条微博:

她引用的原文是:

最近的洪灾也好,今年伊始的新冠也好,都让我觉得人之渺小。你永远看不透命运在前方为你埋下了怎样的困难和挑战。
因为担心“辛辛苦苦建的房子一下被水冲走”,所以挑选房子时要了解当地的灾害情况。合理的解释。不过不太适用于我。再仔细想了下,大概正因为有这样的担心,害怕失去时带来的巨大痛苦,所以便压根不想去占有吧。
不仅对买房没有兴趣,甚至开始变得对独居都兴趣不大(也是怕寂寞兼胆子小吧)。
如今的我,身在东京,依然住在sharehouse中。有比较宽敞的客厅,但我的卧室依然不大,也就9-10平米吧。最初住的屋子更小。但我还是很满足,有时看着自己书架上的书和杂志,看着衣柜里的衣服(即使我都好久好久没添置衣服了),依然觉得,“怎么这么多东西......”
想到自己如浮萍般飘在异国,再环顾屋子里这些东西,甚至涌现出一种嫌麻烦的心情:“搬家好麻烦呀....”“我都不想带走...”,虽然这些书和杂志也都是我很宝贝的东西。
嗯,很矛盾的一种想法。摆脱不了这些物质的束缚,但又想轻装上路。
其实,这种念头是今年年初突然冒出来的。当时春节回家,看着自己以前珍藏的CD,漫画,杂志,莫名有点伤感,一种无法描述的心情涌上心头。
我说,“这些我都带不走呀”。妈妈会错意了,还说:“是呀,可不是,这么多,你哪能都带回日本”。我说,“不是,我是说我如果死了,这些都带不走”。
很神奇,我竟然想着这么远的事。(大概疫情让我切身感到生死无常吧。)放心,我没有厌世,心情也很平和、稳定。只是会莫名有这样的想法突然冒出来,伴随着一股无以名状的情绪。
所以,越发地不想“占有”过多。看着眼前自己拥有的这些,还琢磨着“是不是该回国开个带书架的咖啡馆,来盛放我这些杂志、书,让大家都有机会来看”。
是的,我不需要把它们抓在手里。毕竟,我不可能永远拥有它们。
写到这里,莫名想到徐志摩的那首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以前不觉得有多喜欢这首诗,现在莫名能够跟这句有点共鸣。
人生短短几十载,不过是在世间如蜻蜓点水般驻足。所以我开始变得不喜欢有太多东西塞满自己的环境,来困住自己。
之前也写过“断舍离”和“最小限生活”的相关文章。其实我曾经也是个有物欲、喜欢囤货的人,病症虽然不严重,而现在突然对物质的执着心少了那么几分。我喜欢使用那些琳琅满目的一切物品,但同时又不想独占它们。
当然,直到现在也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攻克。还是会想要占有一些什么,还是会舍不得把自己珍贵的东西给出去。这就是普通凡人如我。但我知道一个至善的方向和目标在那里:尽可能多地给与和分享,能共享就共享。所以希望能不断磨练自己,去接近那个更好的自己,更远的目标。
另外,也是在旅行中,我曾遇到一个姑娘,跟我说“share your love”。
那时我还没有打开自己,依然是在向外“索取”。但她这句话一直留在我心间,让我越发明白,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是多有力量的存在。
用爱来温暖这个世界,给与他人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