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不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那些拥有把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单一僵化的价值观的人。
就中国国情而谈,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现实,应试教育是在确保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以尽可能低地成本(指单一地以考试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尽可能高的效率筛选急需的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人才。所以说,应试教育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明智的选择——让有能力上好大学的人去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没有能力的就通过一系列考试逐次筛选下去。从这个角度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更高——毕竟发达地区培养一个学生政府、家庭投的钱要比落后地区多得多,这样的人才将来去了大学培养成本、风险更低,而且综合素质更高。
但是又有谁愿意成为那个被刷下来的人呢?举个例子,小明是个普通人,出生在普通的家庭,有着普通的资质。就像大多数的小孩子一样,小明在某个方面有一些略显突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能是幼儿园的时候能用橡皮泥捏出很好看但又不那么好看的小玩意儿,也有可能是小学的时候能在作文里写出很妙但又不那么极佳的入老师眼的句子……流芳百世能和世界作对的天才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能只是在不同的领域比正常人高那么一点儿,不会有伯乐去发现,如果应试教育的正道走不好,别说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综合素质了,能够保护下来让小明成为一个有情怀的普通人都不错了。考不上好的大学父母在邻里亲戚处都抬不起头,同班同学都知道对成绩好的同学态度更好,连小明自己都不会珍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吧。毕竟综合素质也是在分数相同的时候才参考的。
想把锅扣在应试教育的头上,人们便可以从生产力的角度宣扬这是客观的事实,难以更改。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讲,不可否认目前社会风气虽然有改善但大部分还是拜金、功利、浮躁,正是这种消极的社会风气造成了歧视、不平等的环境,从而难以保护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尊重人是基本的素质,但却永远做不到呢?但社会风气总是和生产力息息相关,只不过说生产力、资源跟不上得选人接受教育资源太露骨,玻璃心受不了;说社会风气存在歧视现象又不符合性本善的乌托邦式理念——在制度、资源、观念都有影响的情况下,把没有创造力、培养不出诺贝尔得主的屎盆子扣给谁好呢?
我想不出一个更好的选择。
是压抑,是轻视,明明感觉有一些过人之处却不被重视,但凡是普通人都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所谓的创造。
享受资源的人不愿意真正地把教育资源的好让给别人,享受不到资源的人也不愿意成为被筛下来的人,抢啊抢啊,谁都不愿意相信“考不上大学也有出路”的“鬼话”,尊重、培养和保护虚幻缥缈的素质也就是噱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