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反思到: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的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他翻阅旧日信稿,发现了当时武昌告时,他请求骆秉章发兵援救的一封信,写这封信时,他觉得自己有理有据,今天读来却发现字字如锥如芒。信中称,湖南,湖北“唇齿利害之间,此不待智者而知也,不仅没有一点商量的口气,而且还略带嘲讽之意。为了防止骆秉章干预他,募练水师,他又在信中早早的表明态度::“及水路筹备一端,则听侍在此兴办,老前辈不必分虑及之。”骆秉章回信的原话是说他:行事由是独行己见,不能择善而从,故经言者安于缄默,引身而退。”
不光是对同僚,就是对自己的亲兄弟,他也成天一副唯我正确,你们都不争气的神器,处处批评教育,弄得当年国全国划到北京投奔他,结果都呆不了多久就返乡了,设身处地推己及人,那些自尊心受挫的同僚当然也会冷面冷心,甚至排斥辱骂来对待他。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都会经历一个阶段?连曾国藩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经历:世人皆浊,唯我独清。文人是不是骨子里总有一些清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