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有一种力量围绕我,直到我在《影响力》中看到这么一段例子,才猛然发觉它强大的存在。
作者有个女性朋友听了前男友追悔莫及表忠心,浪子回头许承诺的一番话,取消了未婚夫的婚礼,重投入前男友的怀抱。尽管作者不认为他俩就能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就如《Life》韩剧里的记者说的:“越快解决的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结束。”也如墨菲定律:“会出错的事情总会出错。”
如果,作者那位女朋友在面对前男友声泪俱下地恳求,能问问自己:“知道了我现在掌握的这些情况,要是时间能够倒流,我还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吗?”我想她应该不会那么快答应。
同样的,今天的我们也非常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每每面临「to be or not to be 」时大多数人会纠结,会寻求更多的意见参考,甚至将决定权交予信任的人。唯独不信任当时自己的感受。比如,要不要和这个男孩在一起?要不要选这件衣服?要不要跟老板说加薪?而往往等我们做了一个决定,事后又会后悔。比如,早知道我现在那么难过还不如别跟他开始这段恋情;这件衣服一点都不适合我早知道不买了现在还不能退好烦;跟老板说了半天也没动静会不会开除我?早知道不提了。
有人说那是没脑子的结果。但我在看了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承诺一致”章节后,我反而觉得不是我们没脑子,而是我们太依赖大脑接受社会教育约束机制的规则意识——做一个前后行为举止一致的人才受人欢迎。
如果我为了让自己做到“有脑子”,就会不断去搜寻前人或他者的经验与后果,只不过这样做是证明“哪一种选择的胜算会更大一点”。从而给自己更多的说服力和理论支撑,好做一个“理智、全面”的决定。
而做了“期望自己的选择不要让自己失望或违背初衷”的决定后又为了保持一致的发展态势,会继续做一系列事情。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才是真的不可思议与“没脑子”。直白的说就是自我欺骗。
人活着不失为一场自我欺骗,骗自己成功在不远的将来,骗自己苦尽甘来,骗自己你可以得到更好的,但是过去的经历不会是“俄罗斯方块”,每垒起一层就会消失,它们恰是螺旋的楼梯,你通往顶端,只要低头总是能看到来时的路,它们是托起你高爬的基础,没有它们你不会站在今天的位置上,过着这样的生活。
所以,直觉也是如此,它早就浸透在过往的经历和经验中。不要因为经历过沧桑,看过人间百态,就对它嗤之以鼻,忽视它才是错失机会。当真的危险来了,对你不利的时候直觉通过大脑指令自会帮你躲开、排斥,如果抓住它,也许能受到保护。
网上太多的书教你挖掘潜在的能量,教你要去敞开心扉,拥抱变化,迎接挑战。但是,一个始终不肯接纳自己的人,不肯听从内心直觉的人,可能也过不好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