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护城河”边观看钓鱼,这条河和小区的围墙挨着,岸边垂柳婆娑,坐在树荫下挥动鱼杆,时而钓起几只小螃蟹,确是人生小惬意。
“啪!”隔着河岸听到一声物体坠地的声音,顺着方向看去,一包白色的物品正在沿着倾斜的河边滚动着。又是一声响,几件杂乱的物品再次隔着围墙的铁栅栏扔了出来。
原来是一辆汽车的主人在清理自己车内的垃圾。自己住的小区,怎么这样……观钓的好情绪顿时受到了影响。
傍晚,到了丢垃圾的时间了,大雨。丢完垃圾往小超市走的途中,后方传来一阵匆匆的脚步声。一个人头顶着一只空米袋做成的临时避雨帽,从我身边越过。他左手一挥,手中的一袋垃圾就飞到了旁边一家没开门的店门口。
这很是让人无语。所谓的垃圾分类,分出的却不是垃圾,是人的嘴脸。
那个隔着围墙扔的,理由可能是没到扔垃圾时间,加上不愿意多走路-垃圾站在小区门外,离他二百米。这个不按规定地点扔的,可能是因为雨大,这样扔可以抄近路。
我并不觉得在目前的大多数小区里,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垃圾站只有一二名员工在操作,根本来不及仔细地按照要求把垃圾分好。现在他们的职责,变成了垃圾收集员,也就是把各家各户送过去的垃圾一个个装在大号垃圾桶里,便于装车运输,期间,挑拣出一些有废品价值的物品。
即便是没能实现分类的功能,与全体小区居民还是好处多多的:单元门口再也不会有垃圾遍地、垃圾桶满得溢出来这种令人扫兴的场景了。每家多走几步,小区就清洁美观不少。然而,有人就是不愿意多走这几步。
当一件公共事业只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要求时,就能看出,人与人的不同。很容易就会把那些自私自利,不顾及别人感受或利益的人给精准找出来。
每次遇到这样的“邻居”,我都会仔细记住他们的样子,看其中有没有自家熟识的人,或需要打交道的人。如果有,和他们有利益交往的时候,尽量要注意。他们一定不是好说话的人。
分类,分出了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