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056456e66648cfc5.jpg)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编号:[1750]
。。ISBN: 9787221154361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作者简介。。
孙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话,曾于九十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2002、2007)、《竹内好的悖论》(2005)、《文学的位置》(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2018)等。
。。网评。。
#
拿到书翻了前言并顺路重点读了最具哲学思辨性的第三章,可以看出作者为将现实上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亚洲”在理解和言说中“塑造”成一个“整体”所做的艰苦努力,她害怕在构建亚洲“主体性”的过程中,以一种一元论普遍性的模式(新的霸权)代替另一种一元论普遍性(西方霸权),害怕在这过程中既牺牲了亚洲内部的多元性,也牺牲了更大的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性;所以她希望一种作为“形而下之理”的新的普遍性,让普遍性下降为“理解差异的媒介”,为“寻找亚洲原理”建立“新的价值判断”,乃至建构起“真正多元的世界史认识论”。感觉作者力图克服旧普遍性弊端所依托的哲学资源略狭窄,其实作者所说的将新普遍性作为理解的媒介,已经触碰到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哲学的边沿,所以换一种哲学思路的话,可能会让思考更轻松
#
下半年读的最有启发性的一本。后半部的内容之前较少接触,她关于白永瑞、白乐晴的叙述非常精要,同时也是让人得以摆脱(中国、日本)中心主义的必经之路。关于冲绳问题(民众的情感逻辑和意识形态的分野),抑或中韩两国作为国家实体和在反日背景中有较强感情连接的政治实体的冲突 ,如此艰难而重要的知识现在却似乎更难抵达(缺乏历史责任感或想象性的迷恋“国体”)大众了。
#
实话实说我的阅读感受,我看到的是一种批评,很有力度和深度,但是又很隐蔽和婉转。是有收获和启发,虽然读起来不容易。
#
孙歌,社科院研究员,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本书依然是其对于日本学者“亚洲论”的综述,特别是第一章亚洲意味着什么,就是对于日本学者关于亚洲想象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的名称与其叫寻找亚洲,其实不如叫,日本学者的亚洲想象综述,可能更加接近于本书的内容。本书作者综述了日本学者关于亚洲的想象,大体上,就是将日本放大了,第一需要面对于来自于欧美的现代化挑战,第二就是亚洲需要构建出自我的认同,日本人为何要如此,其实仔细考察,就知道这是日本作为一个边缘岛国,自己很清楚无法代表整个亚洲,来与欧美交涉,但是他的现代化进程,有需要东亚国家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在日本人那里就变成了大东亚共荣圈,其实就是构建出日本与东亚各国的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从而完成日本对于东亚地区的代表。这个本身就是日本扭曲的思路。中国就是中国。
#
很有启发,读起来也很艰难,西化和反西化都在西方的逻辑之中,而这是真正think out of box的有创见的思想努力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