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制瓷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莫过于清代,清代既传承了明代的青花、五彩,又在其基础上开创了珐琅彩、珐琅彩和古铜彩等多种彩瓷技术。从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工艺上就得以见证,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瓷艺达到鼎盛,出现了众多造型独特、风格鲜明的精美瓷器,不仅器型相当丰富,珐琅彩瓷是仅见于康、雍、乾三朝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景德镇陶瓷匠人们曾有一句老话:一方顶十圆。意思是,一件方形的瓷器,能抵得过十件圆形的瓷器,因为求圆较易,求方艰难。也就是说,方形的瓷器要比圆形的难做。圆形瓷器,比如我们常见的瓷碗、瓷盘、瓷罐等,都可以通过陶车拉坯来实现,熟练的工匠一天可以拉成很多,等坯体晾干之后,再经过修整上釉,就可以入窑了,整个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方形瓷器就不一样了,目前还没有人能从陶车上直接拉出方形的坯来,而且方形的东西由于受力不均,入火后很容易变形,这就是“求方艰难”的原因。
方形的瓷器,只能是一块一块地做,然后把它们拼接起来,类似于小朋友做橡皮泥一样。而且,拼的时候,既要保持紧压结实,又要控制好力度,不让器物变形。等完成拼接后,再用刀片将器物四周修刮平整,坯体就算是完成了。
做工如此复杂的器物,存世量肯定稀少,德州市博物馆展出的几百件文物中,方形器物屈指可数。这件清代墨地素三彩梅竹方瓶,在周围一干众多圆形瓶瓶罐罐中,可谓身姿绰约,玉树临风。
这件墨地素三彩方瓶造型敦重古拙,胎质坚细,墨色着底,素雅凌厉,为国家三级文物,高近50厘米,瓷质盛器。瓶身呈四棱柱状,线条硬朗,腹部斜下收,足为方圈足,内施白釉,外施黑釉,外壁线条处全部白釉勾边,外底饰青花树叶款。瓶身四面以黄、绿、紫素三彩基本三色为主,分别绘有四幅不同的山石梅竹图案: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 杜经理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梅花树干为茄色,枝桠虬枝盘根错节,生长于奇形怪石之上,透着一股强劲的生命力;花朵为米黄色,比白色更觉素雅恬淡,满树繁花没有一个花骨朵,证明正是花开好时节;怪石与翠竹为绿色,墨色之底渲以绿彩顽石,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整个画面浓淡相间,层次丰富多变,情景交融,动静相宜。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瓷器新品种。雍正、乾隆年间承康熙工艺,不断创新,研制釉料,引用技艺,从而达到极盛。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装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雍正一朝,开始书写诗文等,发展成为诗书画印一体的装饰风格,更为雅致、细腻。
雍正中期,“院画”的工笔画在整个社会流行开来,很得雍正皇帝的赏识。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 “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因为雍正本人喜欢水墨及设色山水,所以这些画中就有用赫,墨、蓝单色或两种颜色画的,极为淡雅清丽。
至清末民初,由于外国人刻意高价追捧搜求而仿烧,德州市博物馆这件梅竹方瓶就是清末仿烧康熙时期的。而同样的目前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底部带“大清康熙年制款”的墨地素三彩瓶,也是晚清或者民国时期所仿造。可见,即便是清末民初的康熙墨地素三彩仿品也为今人所珍视。
网友评论